陳麗紅
摘 要:科技的進步帶動教育的發展,“互聯網 + ”的時代使各個學科的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提高了教育的整體水平。“互聯網+”的時代使各類信息得以共享,大大提高了知識交流的速度,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海量的資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物理;教學
1引言
初中物理包括“聲、光、電、力、熱”等多個方面,眾多的知識板塊無疑為初中物理增加了難度。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減少物理知識的抽象性,使初中物理以一種直觀的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2“互聯網 + ” 用于中學物理教學的原則
2.1合作性的原則
由于灌輸式教育模式具有較大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新課標的改革應運而生。雖然新課標改革指出了教育教學中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政策落于實處卻是需要眾多教育工作人員去不斷踐行。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知識的豐富性發揮出合作性原則在物理課堂中的作用。合作性原則不只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問題,合作學習,還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配合,交流探討。這種利用“互聯網+”的課堂,可以充分運用合作性原則,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效率。
2.2 合作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相統一的原則
“互聯網 + ”在初中物理教學體現的原則不僅是合作性原則,體現的還有合作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相統一的原則。“互聯網+”為物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自身條件也不同,這使得相互學習中又具有了個性化的特點。個性差異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不一致,這種現象恰恰體現了個性化學習的特點。由此可見,物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時,要充分把握合作學習與個性化學習相統一的原則,提高物理課堂的質量。
3互聯網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影響
3.1利用信息技術對物理現象進行動態分析,認識物理變化的全過程
對于初中物理教學,傳統物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教育。物理教師通常知識單一地進行物理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著這些物理知識點和結論。對于物理課本中的一些實驗,物理教師一般是不在課堂上動手實驗示范給學生看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器材的缺乏以及課堂時間的不足。這種教學方法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弊端,例如學生只依靠死記硬背不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識點,做題時無法把學過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而信息技術恰恰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對于一些較為復雜或難度較大,不易在課堂上展示的物理現象,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模擬這一現象的動態過程,展現還原出復雜、高速,理想狀態下的現象。除此之外,一些實驗對實驗環境和器材有著較高的要求,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更加準確的得出結論與答案。例如,“天體的運行”、“光速和聲速的快慢比較”、“光的色散現象”和“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分析這些實驗的動態過程,通過信息技術對物理現象進行“動態”的分析,扭轉學生對物理課本中事物和現象“靜態”的印象和看法,讓學生對這些現象有更深的了解。
3.2利用互聯網演示實驗,增加演示實驗的可信性
物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互聯網技術解釋說明物理現象的動態過程,還可以較為精確可控地演示實驗,增加實驗的可信性。有些物理實驗中關鍵結論的變化具有快速變化的特點,人在做實驗時容易錯過關鍵性得到實驗結果。例如,對于“彈簧振子”的實驗,這個實驗在課堂上不容易做出或模擬出,實驗效果也不太明顯,對此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加以呈現。如果采用傳統的實驗模式,由于彈簧振子振動的次數較少,振動的過程較為短暫,使得實驗難以具有較高的說服力,使得實驗的可信度不高。對此,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模擬出簡諧振動的位移過程,并表現出其中恢復力、速度和加速度這些變量改變的快慢。同時,還可以操作多媒體改變實驗的快慢,讓實驗過程變得更加清晰直觀。
3.3演示實驗配合電腦編程,提高實驗的可靠性
在傳統的物理課堂中,物理教師常常通過圖形表示物理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但是手工作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是在黑板或圖紙這些平面上進行畫圖,不能動態地表現出物理量的動態變化關系。平面圖形較為抽象,缺乏形象和具體感,使學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影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當物理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去展現實驗中條件和變量的變化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會被多媒體中的動畫、圖片和聲音所吸引,輕而易舉的就可觀察得出物理實驗的結論。例如:對于《全反射》的教學,物理教師重點是要讓學生明白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間的關系。但是,如果把這兩種角的關系畫到圖紙或黑板上,并不能畫出畫出其中的光線變化。尤其是光線亮度、反射能量和折射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果用電腦編程進行演示實驗,便會提高實驗的生動感和可觀感,進而增加實驗的可靠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3.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難點、重點
物理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教育 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浮力》的教學,物理教師應該先為學生講解浮力的概念和產生條件。大部分物理教師一般是通過口頭為學生講述物體所受的各個方向的力,以及被測物體所受的壓力和壓強,最后再引出合力的概念。須向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盡管物理教師描述的非常明白了,但是總有一些學生無法完全想象出這個畫面。對此,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與浮力知識相關的動畫視頻,借助生動直觀的畫面讓學生明白被測物體前后左右各個方向所受的壓力和壓強,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明白大小不同的壓力會產生“壓力差”。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理解物理困難的情況,進而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4結束語
由此可見,“互聯網+”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打破傳統物理教學的束縛,而且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效率。“互聯網+”走進初中物理課堂,生動形象的特點降低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初中物理教師要認識互聯網技術對物理課堂的重要性,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課堂質量,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董月華. 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式解讀[J]. 考試周刊, 2016(69):128-128.
[2]曹鳳君. 基于互聯網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研究[J]. 新課程·中旬,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