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文章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分析范式理論,從體系、國際、社會三個維度分析中國原油期貨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多層次博弈,為政策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原油期貨;政策;多層次博弈
在西方主導的原油價格體系下,“美元石油”使得供應國深受西方政策的制約,而“亞洲溢價”更是損害亞洲需求國家利益。日本、新加坡等國試圖建立地區性原油價格體系,但正如羅伯特·基歐漢1預言現代資本主義的國內政治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情況下,去破壞現有的國際機制,更有可能出現的是政治上的排外主義和經濟上的無效率。”,新的價格機制并未實現。
2018年,中國推出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在政策設計和戰略布局上側重于地區性合作,憑借資本和市場優勢,謀求創建更符合地區利益的價格機制。推動原油期貨國際化進程中存在國內外多層次的博弈,主要體現在體系層次博弈、國家層次博弈、社會層次的博弈三個層面。
一、體系層次博弈
資源掌控力對于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原油作為重要的工業血液,價格走勢牽動了各方的利益。如何在現有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價格體系下,謀求更加符合自身利益的區域性價格機制,格外重要。
原油現貨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調整。供給側:美國頁巖氣開采技術實現突破,產量提升,鞏固了其在資源市場的地位。需求側:西方國家降低原油需求水平,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需求提升,成為了最大進口和消費方。原油供需格局調整帶來了地緣政治局勢變化。美國能源自足,對外政策更偏向于自利主義,運用自身資源維持國際機制的意愿降低。對外加強亞太地區戰略部署,重點遏制中國發展;深化對歐盟的控制,施行更為一致的對外政策;企圖在拉美和中東地區建立起更加穩固的資源后方,扶持委內瑞拉新政府、開啟對伊朗經濟制裁。種種跡象均表明美國企圖維護后霸權時代對世界的領導地位。
中國可以利用“亞洲溢價”、中東、歐亞國家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制約等因素,通過積極性誘因和消極性誘因促使區域合作的機會。從國家戰略層面,“一帶一路”政策將中國與沿線國家緊密聯系起來,貿易往來加深了國家間依存度和信任水平,以經濟、文化合作換取政治上更深層次、更長遠的支持。隨著中國原油期貨的順利運行,應該促使周邊國家將中國原油期貨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之一,有助于其降低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依賴程度和政策影響,攤平風險,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穩定。
二、國家層次博弈
朱文莉2認為制度環境決定了國家的科技水平,制度因素是經濟增長和國力盛衰的關鍵。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維護市場經濟地位、穩定經濟秩序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
期貨市場發展需要充足的流動性,廣泛集中市場判斷,發揮期貨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中國原油期貨突破性的引入境外投資者、使用雙幣種作為保證金、實現凈價交易和保稅交割,打開了國際投資者進入市場的大門、設定資本流通的特定通道、融通了境內外的交易規則。運行至今,交易規模位居世界原油期第三,同國際市場價格相關性高,與世界三大期貨合約Oman原油期貨、Brent原油期貨和WTI原油期貨的相關性分別達到96%、95%、70%。3托克、嘉能可兩家國際頂尖貿易商均參與交易,聯合石化和殼牌公司就以此為基準簽訂了現貨合約,其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發揮。
階段性成功并不能保證中國原油期貨日后發展一定順利,日本原油期貨在繁榮后迅速衰落,原因之一就是未處理好市場和政府關系。前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認為其衰退源于對外開放遲緩、監管政策嚴苛割裂、交易成本高等。此外,其市場萎縮與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具體表現為《廣場協議》后,金融系統受到嚴重的破壞,國內經濟發展緩慢,政治經濟獨立性差,國際地位被削弱等原因。中國原油期貨要實現長遠發展,必須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實體經濟表現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企業改制、堅持市場經濟等;金融市場體現為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推動對外開放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注重防范金融風險,實現市場經濟的真正強大。
三、社會層次博弈
原油期貨合約是一種高度市場化的契約關系,但是公平競爭、信息對稱、規則健全的市場永遠是不完美的,價格是看漲、看跌雙方資金博弈的結果,擁有大量資金或是囤積眾多現貨的交易者在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如何平衡利益集團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原油期貨在社會層次的博弈包括國內外關系、國內行業關系。如果放開原油現貨市場、期貨市場、匯率市場的管制,中國原油期貨市場將面臨著來自外部巨大沖擊壓力。因此,中國原油期貨交易被限定在了一個特定的通道內,境內外參與者只能在該通道中選擇人民幣或美元進行交易,限定了選擇現貨交割的條件,增加了操縱市場的潛在成本,有效的防范了風險。
國內原油基準價由國家發改委根據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離岸價做相應調整確定,國有石油公司有權在此基礎上制定零售價格,石油行業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原油期貨要實現長遠的發展,不能單純依靠行政手段,更需要推動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增強自身競爭力。同時需要放穩步子,吸取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教訓。20世紀70-9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推動日元國際化的同時引發“泡沫”經濟崩潰。究其根源,國內政策未能充分激發企業活力、創建良好環境,過度放任資本逐利醞釀了“泡沫”經濟危機。中國引入境外資金,放寬金融國際化,但要防止自由化,不能簡單復制西方市場的發展模式,要實施符合中國國情的開放政策,穩步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無關上海期貨交易所。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后 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蘇長和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2頁。
[2]朱文莉:《國際政治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70頁。
(作者單位:上海期貨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