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萬英
摘 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通過相關調查不難看出,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從微觀角度來看,學校道德教育觀念有待進一步加強,道德教育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影響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水平提升?;诖?,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影響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因素,然后提出相應的優化方案,希望能有效提升留守兒童道德教育水平。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完善方案
一、影響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學校因素
1.學校的道德教育資源缺失
首先,當前的農村教師編制問題沒有得到重視,正式教師需求量較大,代課教師的教學質量有待提升。隨著地區生源的逐年增加,在職教師工作量也隨之加大,超負荷工作時有發生;合并班級現象嚴重,課堂擁擠,學校和責任教師的管理不能同步,由此影響了留守兒童教育的效果。由于教師缺編,學校只好通過招收代課教師與臨聘人員等方法予以解決,從而帶來了代課教師數量大的問題。從調研情況看,代課教師的實際數量遠高于統計數量。代課教師相對來說素質若、能力低、教學經驗少,學歷不高,主要分布在農村偏遠學校,不僅對農村教育質量的影響較大,而且也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質量。
其次,農村教師的分布不均勻。通過實際調查不難看出,當前教師團隊的分布不均勻,城市教師較多,且出現了超編的問題,農村教師數量較少,無法滿足要求,優秀教師難以留住,造成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過度集中于城區和重點學校,而山區、海島等薄弱學校普遍存在拔高使用和代課教師頂崗的現象,滯后了農村教育的發展,進而導致留守兒童道德教育難以形成實質性的突破。
再次,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專業的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較少,近年來城市每年可供分配的心理教師基本上只有1至2位,大多被分到城市學校,農村學校幾乎真空,同時由于農村教師缺編,即使是分到的心理教師,也往往被改派去任教其他學科。
2.農村道德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方法有待完善
通過相關調查不難看出,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落實工作受到限制,教育觀念及防范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農村學校的教師比較重視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行為表現,并沒有深入調查學生的道德水平、心理發展需要等??陀^上,當前農村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工作態度、關注度仍有待提高,且許多農村學校并沒有建立詳細的有關留守兒童的德育檔案,缺乏實效性的教育措施,也沒有開展以學校為牽頭和舉辦主體的針對性道德教育,即使某些教師開展了相關教育,也是出于自發性,缺乏一定的目的和計劃,且在內容和方式上也不盡人意,所以其實效性并沒有得到保證。二是教師把留守兒童群體看成是“差生”,將其道德教育理解為差生教育(問題學生教育)。三是某種程度上,將留守兒童視成貧困生,運用慈善式的“扶貧教育”方法,對目標對象開展相關的道德教育。顯然留守兒童并不等于貧困生,甚至部分留守家庭的經濟條件比非留守兒童更好,只是由于種種家庭發展因素,才形成了今日的留守局面。對于部分貧困留守兒童的送米、送油、送書包、衣服、飯盒等扶貧式的教育方法,很難說有很大的成效,相反卻由于組織方式不當、作秀等,給留守兒童帶來了自尊的傷害。
二、不斷優化農村學校留守兒童道德教育方案
1.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我們應該不斷革新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理念。部分教師把留守兒童當作差生來對待,這種刻板印象既來源于社會媒介對留守兒童的選擇性、污名化報道,也來源于對“問題家庭與問題學生”之間關系的錯誤認識———“問題學生來自于問題家庭”,但留守家庭不能與“問題家庭”劃等號,兩者有著實質性的差別。事實上,將留守兒童視為“問題兒童”是一種觀念性的錯誤,其具體教育應該由“幫教”性質上“扶差”教育,轉變為預防性的,進而形成一種“關愛”與“教育”并重的道德教育。
第二,結合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現狀制定相應的道德教育方案。兒童的道德教育需要符合其身心發展要求,而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環境有其特殊性,應該結合兩者建構針對性的道德教育內容,使之既貼近留守學生的現實生活,且又具有道德教育的內容。即,從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實際出發,使其道德教育回歸至真實的生活世界。在具體教育方式上,可以通過學校主體班會、集體活動,組織留守兒童到父母務工所在地團聚,與城市兒童開展結對活動等,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讓留守兒童獲得道德體驗,使其在鮮活的道德現實中獲得道德成長。
第三,農村教師應該增加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其道德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一般情況下,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與生活的“主戰場”,師生之間交往方式、深入程度對其道德教育的效果具有決定性的功效。根據教育理論,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否順利成長和發展,父母和教師將扮演“重要社會化他人”的角色。所以,教師應主動深入留守學生生活實際,了解其內在需求,與其交朋友,主動將情感交流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客觀上,道德情感是兒童積極社會化的基礎,積極的情感表達既是其道德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善行發展的必要基礎。
2.針對所有留守兒童的特征制定合適的道德教育模式
第一,我們應該給農村留守兒童創建道德檔案,并結合實際需求調整內容。檔案中需要如實記載留守兒童信息,是反映其道德成長歷程、拐點與變故,及開展針對性道德教育的依據與第一步,因此留守兒童的信息建檔是前提基礎。第二,改革農村學校內部的教育管理體制,建立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長效工作機制。在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工作小組,將其道德教育列入學校德育工作計劃,制定階段性的教育方案。對在留守兒童身上易發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教育,以使其在留守期間能進行適當與基本的自我保護教育。第三,建立與完善學校留守兒童道德教育體系,開發與完善相應的德育課程。針對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學校應區分其道德問題的層次,建立具有現實意義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的留守兒童道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馬明生.“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09,(12).
(作者單位:重慶市合川區云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