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泉
摘 要:良好的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有利于智慧課堂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智慧的獲得,有利于教師教學智慧的提升。筆者在暢言智慧課堂平臺下執教《14.1.1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后思考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本文從“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充分預設教學內容有利于把握課堂的有效生成”;“充分預設組織方式有利于生成課堂閃光點”;“正確地認識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統一”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關鍵詞:教學預設;教學生成;暢言智慧課堂
暢言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暢言智慧課堂是信息技術手段,是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個手段,它有利于智慧課堂的組織與開展,但不等同于智慧課堂。智慧課堂不等同于知識課堂,在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更要求從中獲得智慧。怎樣的課堂才是智慧課堂并無定論,它的內涵在不斷地拓展與深化。
筆者通過華東師范大學版《14.1.1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的教學實踐后,后思總結認為良好的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有利于智慧課堂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智慧的獲得,有利于教師教學智慧的提升。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淺談智慧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與作用。
一、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
暢言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而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原有的外部生活發生一定的變化下,學生自主構建和完善自身的知識框架。這就需要教師預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知識基礎。學校的教育教學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實踐活動,這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從而教師課堂教學預設是必要的。
教師的預設是靜態的,課堂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由于個體身心發展及已有知識經驗的差異性,導致課堂的教學活動一定不會是像教師預設的那樣線性的進行下去。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使得人人教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現代課堂觀中的課堂是具有互動性和生成性的。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問題上有不同的知識背景,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甚至要求掌握的程度都不近相同,因此課堂教學生成是必然的。
課堂教學預設與課堂教學生成既是統一又是對立的。教學預設使教學具有計劃性、規律性和預見性,而教學生使教學的動態性、情境性和開放性,兩都缺一不同。同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教師預設目標和重視教學過程的生成,如果過分地重視一者則另一者必然有所忽視。課堂上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一辯證的關系,如何進行合理的預設和有效的生成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二、充分預設教學內容有利于把握課堂的有效生成
由于課堂的教學內容是有計劃性、有組織、有目的的,因此教學的課前預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對整節課具有指導作用。教師課前預設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后的后思中,由于不同情況的出現可以被否定,但是教師課前預設的作用是不能被否認的。
首先,教學內容預設應該是多維的。許多教師沒有正確的理解預設的作用,預設可有可無,或者僅僅預設個別的教學活動。這樣的預設在課堂具體情況上,教師如果沒有那一瞬間心思,那么對許多有效地生成就難以把握。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學目標從以前的“雙基”發展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來。因此數學課堂上的預設也因不僅僅限于知識與技能,對于形結知識技能的過程與形成過程中的思想方法、道德道理也要有所預設。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在動態的課堂中準確地把握有效的生成。
如在執教《14.1.1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中三維目標筆者設定為:“知識與技能目標:(1)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系——勾股定理;(2)能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表述勾股定理;(3)通過定理的探索,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論證的過程探索勾股定理,從而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化歸與轉化、數形結合與方程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養成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2)關注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其中培養學生的化歸與轉化、數形結合與方程等數學思想是不容易的,僅是在課上提到相應的名詞或概念是無法讓學生內化為自已的知識體系,更不可能轉化為智慧。應在學生活動中生成適當的時機是拋出,并將這一些數學思想分散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又如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上要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設,當在課堂上學生有談到了“我們的勾三股四弦五還是很牛的”時,像我一樣的年輕教師是沒有充分地素材去把握這個有效的教育時機的。
其次,教學內容預設應該是動態的。固態預設會抑制創造性的生成,會使教師嘗試去影響或者改變生成,會使本應靈動的教學活動變為機械化的講授。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生成應該體現在教學活動的互動環節,學生的生具有隨機性、實時性,要捉住教育教學時機就要求教師的預設一定的動態性。如在《14.1.1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中在探索與猜想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環節中教材中是通過幾何探索:探索以直角三角形三邊有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關系來展開的。而在實際課堂上教師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第一反應是通過測量特定的三角形三邊關系來探索。這其實是一種代數探索的方法,類比以往的探索方法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從中有很多的教育時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像的探索方法;代數與幾何相互統一的數學觀。
最后,充分預設有利于把握課堂教學目標。課堂的教學內容是有計劃性、有組織、有目的,課堂的生成不能為了生成而生成,充分預設可以防止課堂的生成過度的偏離教學目標。
三、充分預設組織方式有利于生成課堂閃光點
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課堂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上難以有所突破。而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課堂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的預設上要更加的充分。信息化技術又推動了教學活動組織的多樣性,筆者在此謹介紹在“暢言智慧課堂”平臺下實踐的些許經驗。“暢言智慧課堂”平臺的“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為教學過程中全班性活動、組內活動、師生間一對一、生生間一對一等活動提供了可能,并使教師在云平臺上實時關注課堂內同時進行的不同活動的變化。信息化技術大大寬展了教師關注到學生活動所生成的素材量,從而提高教師發現課堂中、小組內、個體上所生成閃光點的可能性。信息化僅是一個技術手段,教師應課前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技術,根據不同的課型預設不同的組織方式,才能使課堂上更多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迸發出更多的閃光點。如課堂上學生之間互相的點贊,教學活動中可以尋找出最有創造性或最有價值的想法;又如課堂上的論壇功能中嘗嘗出現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可以最直接地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正確地認識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統一
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相互補充形成了課堂的教學目標,預設目標一般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生體目標可以是面向多數學生,也可以是個體學生。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使得人人教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每一節課上每個同學須要掌握的內容有相同的部分,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又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師預設合理、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關注本節課的任何階段、任何步聚、任何活動應緊扣目標。這樣的預設目標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最終達成的。而在課堂上偶然地產生一些教師學有也不可能預設的結果,而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直接的作用甚到重大的意義,這樣的生成才是有效地生成。如果生成的內容對多數學生有效,則便是教師應該捉住的教育時機;如果生成的內容對個別學生有效,這樣的個體生成目標由于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法成為課堂的教學環節,但又對個體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有重大意義,如何去處理就值得大家思考。筆者在執教過程中主要發現信息化下多樣的組織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個體生成目標的落實。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Z170407(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作者單位:石獅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