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貿易結構的日新月異,使得我國在擴大對外貿易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污染。本文闡述了國際貿易結構和環境污染的關聯性,并分析了國際貿易結構對環境污染的三大影響效應:規模效應為負、結構效應不顯著、技術效應為正,提出實施地區差別貿易政策、積極完善出口貿易結構、調整國際貿易銷售方式和制定國際貿易長遠政策等治理我國國際貿易環境污染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結構;環境;影響;對策
全球范圍內環境質量的退化是當前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其中造成的各種環境問題也在持續增加。各個國家雖然享受著國際貿易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益,但同時也承擔著環境惡化的后果。因此,本文分析了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如下改進措施。
一、國際貿易結構與環境污染的關聯性
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國際貿易結構的改變也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除了自然災害和人為故意破壞之外,經濟活動引發的環境污染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v觀全球,世界經濟的飛速增長使得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經濟活動的多樣化,使得其對于自然環境和資源都會帶來某種影響,只是看其影響的程度而已。
在已有的調查研究中已經得出了:我國城市PM2.5的排放主要就是產白于經濟生產活動。也就是說,國際貿易是中國PM2.5排放增加的重要來源。由此可見,國際貿易對于環境污染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國內外學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兩者之問的關系,但是一直由于環境的產權界限難以界定,并且國際貿易結構也是隨時變化的,自然資源的有限供給和國際貿易結構的持續變化,使得兩者之問的矛盾不斷激發,進而造成了市場失靈。面對國際貿易結構的變化給自然環境和資源帶來的污染和消耗,如何解決國際貿易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之問的矛盾,已經成為當今全球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而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國際貿易結構對環境污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結構對環境污染的規模效應分析
國際貿易結構對于環境污染的規模效應影響,主要含義是指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中,在其生產產業結構不變的條件下,其排放的水、空氣等污染物的強度也不變,通過國際貿易來影響該國或者該地區的經濟活動規模,進而產生的環境污染效應。與此同時,這一規模效應影響已經在很多國家被廣泛證實了,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對于環境污染的影響也隨之加大。其中,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只有加大力度發展國際貿易業務,才能夠促使本國的經濟得到快速增長。對于我國來說,國際貿易業務的地位日益凸顯,其更是拉動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不得不承認,國際貿易的方式對我國的經濟擴展確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我國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而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得我國的能源透支和環境污染都得到了持續加重。例如,各種企業在生產活動中的廢水、廢棄物排放,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的惡化。無論是立足于生產規模擴大的角度上來看,還是立足于要素密集角度上來看,生產任何一種經濟產品,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排放物。就算是某些行業的生產本身排放的物質就很少,但是由于生物的多樣性或者噪音等等,都會對環境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二)國際貿易結構對環境污染的結構效應分析
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結構效應是指國際貿易通過影響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動,進而對其造成的環境污染。在這個全球經濟碰撞的背景下,國際分工在國際貿易結構中的各個板塊更加的細化。而各個國家之問的經濟互動和協作也越來越頻繁,導致了各個國家都紛紛利用自身的本土資源來競爭,最終導致了各個國家的產業結構都在潛移默化之中發生改變。其本質上,國際貿易結構對于環境污染的影響取決于多種因素,結合前人已有的文獻研究來看,要素稟賦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當國際貿易結構的資源更多的是流向環保部門的時候,其對于環境的影響將起著積極推進的作用。反之,當其資源流向污染物較多的部門時,其結構效應將對環境污染起著消極的負面影響,使得產業結構由污染較輕的行業向污染嚴重的行業轉移。另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經濟結構效應對環境污染影響程度。
(三)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技術效應分析
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技術效應是指通過國際貿易引進外國先進的清潔技術和環境保護設備,以此來降低國內生產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出現的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國際貿易結構對于環境往往起著積極推進的作用,也就是說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其能夠改善環境污染的程度。當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通過國際貿易進口先進的環保設備,就能夠憑借其更大程度的改善環境污染。具體來說,其中包含了各種新材料、工藝或者再生能源以及相應的機器設備等等。通過技術效應來控制環境污染,進而促使本國能夠得到持續化發展。當前,南于各個國家的技術人員和生產設備等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隨著國際貿易結構的改變,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先進環保技術和設備已經逐漸深入到發展中國家。
三、我國治理國際貿易環境污染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地區差別政策
要想保證國際貿易結構對環境污染起著積極推動的影響,那么就應該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實施差別化的政策制度。以環境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相融合為主要核心,依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體指標,完善相應的貿易政策。根據對我國地區的分類,各個地區對外貿易產品的側重點不同、結構模式不同、對外開放的程度也不同,如我國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密集型的產業80%都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導致了東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較為嚴重,并且還伴隨著向東北部轉移的趨勢。因此,只有分層次制定個性化的貿易政策,才能夠立足于環境污染的角度,將發展戰略和區域戰略結合起來。針對此種情況必須要制定不同地區的貿易政策,并考慮到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便將發展戰略與區域發展特點結合起來,為不同于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執行貿易政策。
(二)改善出口貿易結構
我國應該積極改善出口貿易結構,在保證環保技術和行動的基礎上,特別是針對污染密集型的企業,要全面降低污染產品的出口。針對出口貿易企業要不斷加強其環保生產,并充分考慮加強國際綠色貿易限制,防止過度污染貿易產品出口,從源頭上改善出口貿易的產品。具體方法為:1.控制能源密集型、高污染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國內和外貿企業應當提高污染排放效率,減少或取消對高污染行業產品的增值稅退稅,取消對高污染行業的補貼:繼續支持新能源產業產品出口,深化我國能源體制改革。2.在繼續出口戰略的基礎上,不斷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積極鼓勵國內的各個生產企業引進先進的環保設備和技術,以能夠有效地降低環境污染程度。
(三)加大技術研發力度
當前,我國的對外加工貿易企業自身的資源束縛逐漸增大,且相應的地區環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制約其提升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企業收到外圍技術的影響很大,自主創新和科研的能力不足,也不具備一定的核心技術?;谫Y源條件不夠豐富、科研力度不足的情景下,我國政府應當積極調整相關的國際貿易銷售方式,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積極倡導綠色貿易,改革創新加工貿易企業的產業結構.2.不要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不要盲目地擴大生產規模,要注重產品的質量,將目光放長遠:3.建立科研隊伍,邀請國內外的專家研發增強技術,以環保為導向創建國內自主品牌,不斷擴大貿易的附加鏈條。
(四)堅持長遠發展道路
國際貿易作為一項長期發展的過程,其結構是動態變化的。我國在出臺貿易政策的時候,不要僅僅著眼于當下的利益,還應該將目光放長遠,對于具有高度污染的出口產品加以注重、提高警惕。同時,我國政府在批準和規劃相關的產品項目投資時候,也要基于環保的角度上,全面考慮環保和經濟發展的共同協助。從“是否會威脅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發展”“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等幾個方面著手持續健全相關的審批和考察論證,進而組問專門的環保監測小組,對各個項目加大考核力度。并將各個職責落實到人頭,將政績和待遇掛鉤,才能夠真正意義上走上長遠發展道路。
(五)加強對環保理念的宣傳力度
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經濟和環保發展的總體目標,立足于宏觀的角度上來說,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發展顯然是行不通的。雖然國家能夠通過經濟收益開展一系列的增值活動,但是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卻是深遠且不可逆的。因此,為了全面降低國際貿易結構對于我同環境的負面影響,我國應該積極開展環保工作,并倡導各個生產企業能夠實施環保生產模式,不斷提升圉人的環保素質,進而讓各個生產環節能夠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規范自身的生產行為。讓國人和生產企業等,充分地認識到環保生產的重要性,以及忽略環保重視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進而才能夠保證各個環保措施能夠貫徹落實。
四、結語
國際貿易作為全球經濟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我國要從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并積極采取環保措施,從多個層面進行完善升級,進而使得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環保事業得到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娟.國際經濟貿易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和對策分析[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19(1):24.
[2]李雨薇,魏彥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研究[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1(3):129- 132.
[3]唐子舒.國際貿易對我國環境質量影響的效應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8.
[4]史藝.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及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8,291(9):15-16.
[5]呂子喬.國際貿易中環境貿易壁壘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4).
作者簡介:
趙丹,遼化聯貿公司,遼寧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