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財務意識和財務意愿不斷增強,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但部分商業銀行在開辦理財業務時存在一些合規性與專業性問題,居民理財市場需要更專業、更可靠的服務機構。2018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金融子公司管理辦法》。為商業銀行建立明確的指導和規范,建立財務管理子公司。這標志著居民理財市場即將進入理財子公司主導的時代。本文試從理財子公司成立的背景出發,分析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意義及其對居民理財市場的影響。
關鍵詞:財富管理:銀行管理:新資產管理:居民理財
自中國光大銀行推出首個投資于中國銀行問債券市場的“陽光財富管理計劃B”以來,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截至2019年1月14日,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在內的28家銀行宣布將成立金融子公司。這意味著居民理財市場即將進入理財子公司主導的時代,本文試從理財子公司成立的背景出發,分析建立金融子公司的重要性及其對居民理財的影響。
一、理財子公司成立的背景
改革開放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激發了我同居民的投資熱情,傳統的銀行存款產品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40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現有48,000種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余額22. 04萬億元,占國內資產管理行業的19.4%。
(一)理財市場亂象頻現,亟待正本清源
雖然銀行的財富管理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但累積的風險不容忽視。一是嚴格贖回約束,使商業銀行承擔財富管理基金的投資風險。銀行被迫提供支付財富管理產品的隱含支持,這很難實現“買者自負、賣者盡責”的理念,也完全背離了理財業務作為中問業務的初衷。二是多層嵌套,資金空轉,監管套利頻繁,渠道業務普遍存在,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閑置,不僅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而且它規避了監管機構對其合規問題的監督。三是標的資產不透明,非標準化資產投資比例過高。非標資產沒有統一和公開的交易場所,價格不透明,資產端流動性較差,容易發生流動性風險。
(二)金融回歸本源,監管治理行業混亂
從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多次發文整頓銀行業“亂象”,眾多文件的出臺,標志著監管范圍擴大,監管內容細化,監管手段更加嚴厲。幾乎全盤否定了銀行業過去的一些通行的做法,強調對違法違規機構和個人的“雙處罰”。銀行理財業務正是監管部門整頓的重點,在這個銀行理財亟待轉型的風口,成立理財子公司,既可以對銀行理財業務進行重組和規范,義可以避免市場的劇烈動蕩。
(三)資管新規引導業務轉型,專業市場需要專營機構
2018年4月,“資產管理新規”的出臺,新資產管理規定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打破了財富管理產品剛性支付的慣例,實現了凈值管理:第二,它限制了財務資源投資于非標資產,并控制了資產終端與負債方之問的期限錯配:第三,限制理財產品嵌套資管計劃、信托計劃層數,壓縮了理財產品的杠桿空間。
二、理財子公司成立的意義
(一)有利于打破剛性兌付,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理財子公司成立后,除股東大會決議增資擴股外,商業銀行不得對理財子公司提供任何流動性支持,迫使財富管理業務回歸資產管理的本質將對財富管理市場的參與者產生影響。今后理財子公司只能依靠提高投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來打造市場口碑,才能保障每一期理財產品順利發行、足額募集社會資金,否則理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不足、業務管理水平不夠,將導致增量理財產品發行失敗、存量產品到期逐漸被贖回。投資者也必須轉變思想,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與投資專業知識,對自己所投入的資金負責。
(二)幫助隔離風險,提高銀行理財業務管理水平
在法律上,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監管部門對其風險準備金制度,風險隔離和公司治理有明確的要求。這有助于遏制商業銀行與其金融子公司之問的風險轉移,有助于實現商業銀行與金融子公司之問的業務獨立。使商業銀行能夠專注于原有的信貸業務,并將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服務轉移到理財子公司,公司可以專注于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理財業務團隊,設計更科學,面向市場的產品,真正為客戶提供優質的資產管理服務,提高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統一監管標準,防止商業銀行監管套利
在政策監管層面,設立理財子公司也意味著銀行理財業務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開戶和托管,產品投資等方面獲得平等的機會并享受公平待遇。更為關鍵的是,建立金融子公司可以統一監管標準,減少監管真空和套利:可以防止銀行將財富管理作為調整資產負債表和監管指標,防止指數欺詐和監管數據扭曲以及消除潛在風險危害的工具。
三、理財子公司對居民理財的影響
(一)投資門檻降低,銀行理財成為惠及廣大群眾的金融服務
隨著財務管理業務監管體系的完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逐步下降,符合《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監管管理辦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如果商業銀行發行公募財富管理產品,單個投資者的起始價格不得低于10,000元人民幣。《辦法》進一步規定:“銀行融資子公司從事財富管理業務,不適用《財務管理管理辦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的規定。”這意味著銀行融資子公司公募基金的銷售起點由組織自身設定,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進一步降低,對一些資本較少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顯然是有利的。
(二)擴大收入波動范圍,培養理財產品投資者的風險意識
過去,商業銀行發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均為預期收益產品,主要占債券和非標準債權,約占60%。剛性兌付的普遍存在,使得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波動區問很小,基本都是按照預披露的到期收益率兌付,曾被投資者視為低風險甚至無風險投資。
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范圍更廣闊,今后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區間將擴大,不再“旱澇保收”,投資者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和獨立的投資后果,投資者的風險管理意識將逐步培養。
(三)理財產品種類更加豐富,投資者選擇更加多元化
在成熟市場上,知名的財富管理機構往往都有各自的王牌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例如,摩根大通在主題投資管理領域優勢明顯,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擅長債券等低風險資產投資。與專業投資機構相比,商業銀行對白營業務的風險偏好較低。且對本地企業、項目比較熟悉,故在債券投資、當地的非標準化資產投資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在權益和衍生品投資方面處于劣勢。因此,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后,將要進行戰略分析,明確發展目標,確定細分市場,結合投資者需求和管理能力,設計幾種獨特的財富管理產品。在國內經濟新舊動能轉化、中等收入家庭擴容以及新生代消費群體崛起的大背景下,國內普通投資者對專業化、特色化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居民理財市場將在機構充分競爭和產品更加多元化的背景下獲得跨時代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溫信祥,蘇乃芳.大資管、影子銀行與貨幣政策傳導[J].金融研究,2018( 10).
[2]裘翔,周強龍.影子銀行與貨幣政策傳導[J].經濟研究.2014(5).
[3]紀敏,李宏瑾.影子銀行、資管業務與貨幣調控方式轉型——基于銀行表外理財數據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8( 12).
[4]巴曙松,江雅好,朱虹.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的趨勢與挑戰分析[J].當代金融研究,2018(6).
[5]劉帥.國際先進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經驗借鑒及發展趨勢[J].中國銀行業,2017( 10).
[6]山東銀監局課題組.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轉型及監管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5(3).
[7]齊家鑫.新規下的資產管理業務發展思路[J].時代金融,2018( 35).
作者簡介:
沈苗苗,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