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作金
摘要:病蟲害對于林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會破壞林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需要針對林木病蟲害的科學診斷方法與關鍵防治技術措施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多個方面深入分析,進而為診斷方法與關鍵防治技術的明確提供良好保障。
關鍵詞:林木;病蟲害;診斷方法;防治技術
在林木正常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有著極為直接的影響與威脅,例如:白斑病、枯葉病等通常會導致各種林木出現枯萎與死亡,同時還會出現大面積傳播,進而對整片林木的健康生長造成直接威脅。因此想要確保林木資源具有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林業事業快速發展,就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制定完善的病蟲害診斷方法與關鍵防治技術,進而確保我國林木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林木病蟲害防治重要性
首先,擁有生態價值。由于林木擁有極強的生態價值,因此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優化土質、提升土壤肥沃程度等功能,同時林木還可為各種植物與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通常情況下,所有森林都具有豐富的資源,但若缺少病蟲害防治工作,就會就降低林木的生長率與幼苗存活率,甚至還會使森林穩定的生態系統平衡性遭到破壞。所以進行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可確保森林功能的發揮具有良好保障,進而為防風固沙、防洪減災以及優化生態系統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擁有經濟價值。當前各種建筑施工材料、裝飾材料等都需要以林木為生產原料,同時在化工行業、紙張制造、環保材料加工中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有效表明了林木有著極強的經濟價值。另外,森林中經濟價值較高的動物與植物也較為豐富(如中草藥)。若缺少病蟲害防治工作,會直接威脅森林環境,并阻礙林木的健康生長。而病蟲害若仍得不到控制,就會逐漸向外蔓延,進而導致促進各種種植業的發展受到直接影響,
二、林木病蟲害的科學診斷方法
(一)觀察癥狀
當林木受到病蟲害影響而出現的各種表現就可稱之為癥狀。如真菌等引發的病害會導致林木患病位置出現霉狀物、粉狀物以及子實體等,而病菌、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導致的病癥,通常會使林木患病處出現腐爛、枯萎、斑點、流膠等癥狀。而自然環境與土壤缺乏元素等引發的病害則不會出現上述癥狀,其主要會出現葉片變色、矮小等癥狀。昆蟲等引發的林木蟲害會出現葉片缺少完整性、枝干具有蛀孔、蛀屑等癥狀,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手持放大鏡等設備在林木上尋找蟲體。
(二)林間分布分析
病株的林間分布與相應病癥之間具有一定關聯,因此林間分布可成為林木病蟲害的診斷依據。生物導致的各種林木傳染病癥在發生初期主要呈現出點片狀,分布也較為分散,這就使得病株與健康林木的分布較為混雜。通過自然環境導致的生理性病癥在各種林木中的癥狀表現具有較強相似性,這時病株的分布具有集中性,同時林木受害也具有較強的均勻性與一致性。例如:森林邊緣出現較為嚴重的病蟲害病癥時,就說明附近存在病蟲害入侵源,所以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針對附近林木、作物等進行全面檢測。另外,也需要了解林木在種植、栽培期間的技術、氣候等合理情況進行分析,這可為病蟲害診斷精準性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想要真正明確林木病蟲害,還需要工作人員收集大量標本并在室內進行分析,利用解剖鏡與顯微鏡進行細致的分析,檢定出病害與蟲害的名稱,而病原物還應通過分離培養與人工接種實驗等方法,才可真正得出最為精準的數據。
三、林木病蟲害關鍵防治技術
(一)化學防治技術
所謂化學防治技術就是根據實際需求科學運用化學藥物針對各種病蟲害進行預防與控制。當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時,有著操作便捷、適應性強、效果顯著、防治速度較快等特征,因此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具有較為廣泛的使用。從宏觀角度出發,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運用有毒物質針對有害生物的生理過程進行干擾,進而殺死全部有害生物。同時化學防止技術中的阻礙物質(如抗菌素等)可從基礎上防止入侵物出現擴張現象;排斥物質會對有害生物的感官造成直接影響,并散發大量難聞物質;引誘物質則可通過引誘對各種有害生物進行捕殺,從而防止病蟲害的出現。另外有毒物質主要是利用口(害蟲的口器)、皮(林木表皮)、內吸(植物液的流動)等途徑確保有害生物得到控制。有毒物質還可分為多毒物質與少毒物質,甚至還擁有植物毒性,所以對于林木也會產生一定影響。當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時,也需要避免對有害生物天敵造成威脅。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保證農藥的使用較為合理,明確與選擇合理的化學農藥類別,并通過混用與輪用方法,確保農藥具有低殘留、低毒、高效等特征。其次,最大程度的運用低容量噴霧方法。最后,防治時間應較為合理,防止施藥時存在大量的有害生物天敵。例如:三雷、昌寧、大壩等地區在4月上旬針對地面落葉與枯枝進行清理后,結合實際需求在林木樹干底端噴灑了2000倍液的3%高滲苯氧威乳,而在5月份使用1500倍液的滅幼脲三號、2000倍液的80%農百安溶液、1500倍液的阿維毒死蜱針對林木樹冠進行噴霧處理,這可有效防止楊藍葉甲的出現。
(二)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有著不產生抗體、不污染環境、對于人畜具有較強安全性等特征。同時在使用生物調控方法時,還可確保生態環境具有較強平衡性,而病蟲害的控制也有著較強的持續性。但生物防治技術的劣勢就是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使得其防治速度低于化學防治技術。而有益生物的人工培養技術有著一定難度,可大量釋放的天敵物種也相對較少。從宏觀角度出發,生物防治技術通過調整生態環境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空間。例如:民勤縣在城東公園75畝的試驗點中根據實際需求投放了1.5萬只花絨寄甲蟲、0.2萬只腫腿蜂;同時針對林木使用科學的截干復壯技術,這對于黃斑星天牛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三)微生物防治技術
所謂微生物防治技術就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針對病蟲害進行入侵,阻礙其生長。如紫云金芽孢桿菌就有著較強的病蟲害防治能力,其對于鱗翅目幼蟲具有較強的致病能力。其中紫云金芽孢桿菌可在幼蟲腸道中形成大量的溶解毒素,而這也是150種鱗翅目幼蟲特定的腸毒素。在進行昆蟲病例學研究時,主要就是保證微生物防治速度快速體提升,并針對昆蟲密度進行調整,確保其密度在危險值以下,進而為病蟲害的防止提供良好條件。
(四)物理防治技術
利用射線、熱處理、機械阻隔等預防病蟲害就是物理防治技術。所有植物病原與生物都具有相應的耐熱性,若高于這一標準就會死亡。因此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可使用熱處理方法。同時機械阻隔也可防止病蟲害的出現。如早春時覆蓋薄膜可防止林木葉病的出現,其主要原因就是薄膜可阻隔病原物的傳播,當覆蓋后土壤溫度、濕度也會不斷提升,進而提高病殘體腐爛速度,這也可有效降低入侵源。
結束語:綜上所述,想要促進林業經濟快速發展,就需要開展良好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這在為林業資源提供保障的同時,也可滿足林業發展需求。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運用物理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以及物理防治技術,從基礎上防止林業病蟲害的出現,進而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向山.林場林木病蟲害發生現狀及防治研究[J].低碳世界,2018(10):317-318.
[2]林秀琴.福州市森林病蟲害林木采伐量的灰色預測[J].河北林業科技,2018(03):6-8+17.
[3]賀兆平.關于林業的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16):137.
[4]張心和.西北林木病蟲害防治常規措施探析[J].現代園藝,2018(16):84.
[5]韓婉陽.探討林木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現代園藝,2018(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