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適應大數據發展趨勢,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了應對機遇和挑戰,通過梳理現有數據,建立了一套數據標準,并建設了一套數據展示平臺,為下一步大數據深入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大數據平臺;城鄉規劃;數據標準
一、建設背景
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化建設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一場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應用等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浪潮風起云涌,信息化應用進入一個“新常態”。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了積極應對“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適應規劃行業發展的需要,大數據平臺應運而生。
通過對城市自然地理、經濟、人口、建筑、設施和環境等現狀信息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利用大數據的思維及技術方法提高規劃編制效率和水平,推動城鄉規劃行業的工作流程變革,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給規劃編制、實施、統計評價帶來發展機遇,同時大數據的應用面臨如下挑戰:數據體量大、信息采集協調困難、周期長、輔助分析模型沒有統一標準需與實踐相結合、可持續發展機制不健全。
二、建設目標
經過多年努力,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完成了“太原市三維規劃輔助決策系統”“院網站及院管理辦公系統”“局、院規劃一張圖管理系統”“院控制性詳細規劃軟件”“院規劃成果動態加密系統”“局、院數據共享平臺”和“院規劃成果管理信息系統”等多項基礎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這些系統在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規劃編制與管理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隨著應用的深化和新的發展形勢,現有系統的不足也逐步顯露出來。專業系統相對獨立,各自形成了數據孤島,全院的空間數據資源沒有整合起來,影響到數據的統籌管理和應用,為大數據應用的開展帶來了不便。不僅如此,由于缺乏統一的空問數據管理系統,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下設每個機構內有各自的空問數據,這些數據長期以來都是南各個機構自己管理,供機構內部人員使用,缺乏共享機制限制了數據作用的最大化,降低了工作效率。為解決上述問題,太原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立項并啟動了本項目。
大數據平臺的實施要引導規劃數據從CAD向GIS轉變,數據整合到一個平臺,引入外部數據,一個平臺解決數據資源的共享、共用。轉變傳統規劃憑經驗規劃的思路,用數據說話,讓數據引導規劃,利用大數據進行深入、準確的“精準規劃”逐步成為規劃領域的共識,尤其在分析區域格局、市域城鄉關系、城市空問結構方面,大數據能發揮無可替代的優勢,大數據讓城市規劃更“智慧”。
三、建設內容
(一)城鄉規劃數據庫建設
數據庫建設:在梳理太原城市建設數據成果及相關標準積累的基礎上,建立太原市城鄉規劃數據庫框架體系,制定相關數據建設和維護規范標準,并為建立太原市城鄉規劃綜合數據庫提供技術支撐。
(二)城鄉規劃數據庫建設及數據庫管理與發布系統建設
1.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太原市城鄉規劃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空間數據入庫與管理。
2.數據庫發布系統建設:建立“太原市城鄉規劃數據庫發布系統”,實現空間數據共享發布、數據檢索、統計和輸出,實現檔案項目空間共享發布。
四、建設成果
太原市城鄉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可分為資源梳理、標準制定、數據制作三個階段。在分析太原市城鄉規劃建設信息資源的內容、類型、流轉、應用等方面的特點和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地理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工作流技術等相關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參考相關行業數據資源梳理與協同涉及的工作經驗,并制定出了空間數據庫建設標準及規范。
通過數據梳理和數據標準制定,最終全部納入大數據平臺,數據主要來源于院各所、各委辦局,包含26大類179小類數據,主要包括規劃局、國土局、環保局、林業局、文物局、交通局、發改委、經信、住建局、地震局、衛生局、水利局、氣象局、人口、教育局、民政局、體育局、旅游局、城管委、煤炭工業局、管網普查、歷版城市建設用地、國民經濟等數據。
平臺基于WebCIS技術實現,主要應用為數據展示、匯總統計和多屏查看,平臺的上線實現了數據整合、數據展示、數據查詢、數據挖掘、數據應用、數據回溯六大目標。同時通過大數據平臺數據的梳理,我們也認識到數據的缺失,平臺數據80%為規劃數據,缺少對現狀數據的沉淀和積累,現狀數據在規劃中是基石,也為我們下一步數據收集的重心指明了方向。
五、結論
大數據促進整個規劃行業的變革,我們也要順應時代給予我們的機遇和挑戰,以現狀分析為主,輔助規劃設計,難以直接取代傳統經驗判斷的城市規劃。目前數據帶有人標簽信息,數據源多元化,開放數據逐漸涌現,傳感器不斷增多,政府開放數據成為趨勢,機器學習對規劃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要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實施,彌補規劃數據缺陷,大數據驅動規劃;改善傳統技術方法,規劃編制科學化:深化研究結果尺度,以人為本的規劃。
作者簡介:
董海波,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