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翠 李麗華

日照市東港區第一小學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學校始終秉承百年老校的優良傳統,以“快樂學習、幸福成長、全面發展”為辦學理念,以“塑高雅教師,育文雅學生,建儒雅校園”為辦學目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豐富辦學內涵。學校先后建起了文化長廊、藝術長廊和現代化網絡中心,開設了藝術類、體育類、文化傳承類等八大儒雅課程體系,組建了舞蹈、足球、泥塑等多個學生社團,開展了四大節(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和四大禮(開蒙禮、入隊禮、成長禮、成童禮)等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潤澤師生心靈,提升其綜合素質。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新教育優秀實驗學校、全國啦啦操實驗學校、山東省優秀家長學校、山東省少先隊工作規范化學校等幾十項榮譽稱號,在儒雅教育之路上走出了別樣的精彩,創建了充滿魅力又獨具韻味的校園特色品牌。
重儒雅環境建設,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學校秉承“讓每一棵花草都能傳情,讓每一幅圖畫都能會意”的環境育人理念,立足傳承與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極具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入校入班,入腦入心。重點抓好“六個一” 項目:一園——建設厚重古樸的“學而”大道、“永安亭”,營造清新大氣的校園文化;一廳——根據學生發展特點,將傳統文化衍生出的“六雅”德育目標逐條進行詮釋,儒風雅韻盡顯其中;一廊——充分利用教學樓的樓道走廊,將傳統文化與本土海洋文化有機結合,每個樓層分主題(體雅、藝雅、博雅、思雅、文雅、志雅)進行布置,營造求真向善、積極上進的育人氛圍;一墻——對學校每一面墻壁進行文化裝飾,讓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都能育人;一室——精心打造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用室文化,做到室室文化特色鮮明,育人效果明顯;一堂——開展孔子講壇等系列活動,將教育講座、道德論壇引進校園,為師生打開一條修學通道。“六個一”項目的建設,構建起集儒家經典、古典詩詞等于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形成了“文化潤心、書香潤智”的校園特色,助推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建仁愛孔子學堂,弘揚儒家教育思想智慧
我們將孔子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申辦建立了孔子學堂,開展了一系列學習教育傳承活動。
老師們紛紛走進學堂,通過講《論語》,傳播“仁、義、禮、智、信”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學校探索出了“師生共學,家校同修”的傳承路徑,教師、家長、學生共抄共背《論語》《弟子規》蔚然成風。共8期的孔子學堂暑期名師公開課大型公益活動在全體師生以及家長的共同參與下成果顯著。為更好地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中,學校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經典誦讀和古曲古風文藝表演,為大眾奉上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大餐。學校6個班級以《儒風雅韻誦四季》為題進行吟誦錄制,獲2018中華吟誦網絡人氣獎。為紀念孔子誕辰2569周年,全校師生共同觀看了祭孔盛典視頻,隨后身著漢服,在教學樓前集體誦讀《論語》。2018年10月29日,學校隆重舉行孔子像揭幕暨第一屆儒學節開幕儀式,多家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道。
隨著學堂活動的層層推進,孔子學堂儒文化“十大行動”已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即:習禮儀,領悟傳統禮儀之精神;近孔子,感受儒家思想之精髓;研學游,潤澤儒雅學子之童心;祭先賢,儒化浸潤師生之心靈;傳家風,促進家庭、社會之和諧;吟詩文,感受中華文化之古韻;班級賽,展示班級儒雅之風采;誦經典,浸潤儒雅學子之心田;書法賽,翰墨飄香儒風之雅韻;講故事,感受儒家圣人之風范。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真正落實到行動中,使孔子學堂成為師生的精神殿堂。
揚戲曲文化藝術,成就藝雅學子梨園夢想
乘借戲曲進校園的東風,學校于2016年9月登上傳承戲曲文化的列車,成為戲曲進校園試點學校。近年來,我校戲曲進校園活動層層推進,成績斐然。
在戲曲傳承的基礎性工作方面,學校抓活動組織,確保實效,舍得投入,排練場地、設施設備、學生戲服、表演道具等一應俱全。同時開設戲曲學習課程,將戲曲文化融入學校課堂教學之中,聘請戲曲專家擔任輔導員,配備有戲曲基本功的教師兼職任教,在源頭上確保戲曲進校園能夠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將戲曲文化學習課程化落到實處。在活動宣傳方面,我們積極營造“戲曲進校園”活動氛圍,下發《戲曲進校園給家長的一封信》,對學生進行戲曲進校園問卷調查,召開了戲曲進校園師生動員大會,組建戲曲社團,并組織力量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促進戲曲文化的學習普及。在實踐體驗方面,努力為學生的戲曲實踐搭建平臺,在組織學生學習戲曲課程、觀看戲曲演出、參加戲曲社團活動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將課程中、觀看中、活動中的所思、所感、所想,用繪畫、文章等形式表現出來,每學期開展一次全校戲曲展演,對表演優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讓戲曲文化學習常態化。
通過大力開展以“編寫一本戲曲校本、開展一次戲曲知識培訓、開設一節戲曲課程、組織一次戲曲知識講座、觀看一場戲曲演出、推廣一批優秀戲曲作品、建立一批戲曲社團組織、舉辦一期戲曲進社區展演、開展一次校園戲曲比賽和知識競賽活動、打造一檔特色專欄”為內容的“戲曲進校園十個一”工程,我們很好地落實了國家、省市“戲曲進校園”的號召,學生演唱的戲曲片段《馬大寶醉酒》《女駙馬》《打虎上山》在各項大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學校也被評為日照市戲曲進校園優秀學校。
傳非遺匠心精神,厚實民俗工藝文化根脈
為培養全校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熱情,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廣大師生創設優良的人文環境與和諧的發展氛圍,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傳承和保護“非遺”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在全校師生中營造人人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人人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將“非遺”與校本課程有機融合,開設了剪紙、刺繡、葛編、泥塑、臉譜等特色“非遺”課程,讓學生自主選課,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深化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廣大師生學習優秀地域文化的積極性,豐富和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為進一步保障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將傳統文化“請”進校園、“請”進課堂,使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在靈魂深處種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責任和使命。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發展中的東港一小將繼續傳承儒家文化根脈,以和諧孝德為美,以仁愛誠信為本,豐厚學校底蘊,提升辦學品位,用愛心與智慧去溫暖每一個生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讓百年老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蘇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