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娥
俗話說“好習慣使人受益終生”。圣陶先生明確提出:“學習語文的目標就是得到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從而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習慣是在閱讀實踐中養成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保證閱讀的質量,提高閱讀的效率,順利達到閱讀目的有著重要作用。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一、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愛上閱讀,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最初的閱讀,接觸的就是教材,閱讀最多的還是教材,而教材的有些內容又是從名著中選出來的,教師可以利用課內資源,借助課堂教學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圖書。如:教師講《魯濱孫漂流記》時,推薦《湯姆.索亞歷險記》《老人與海》等。有目的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著、名篇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種閱讀活動,既是“課文”的補充和拓展,又與課內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二、指導閱讀方法
朱熹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他告訴我們學習離不開讀書,有效地讀書才是豐富知識的重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我在閱讀教學中做了以下三點。
(1)圈點勾畫,隨時批注:①點生字。初讀一篇文章時,最先碰到的是生字難關,可以在生字下面加小“●”,讀完一遍后,用工具書查找后標上拼音。②圈關鍵字、詞。對一些關鍵的、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先圈住,在初讀完后集中查出注釋,在其旁邊作批解;③勾畫重點句,精彩句,在讀書時用“——”標出重點句,用( ?)標出精彩句,并在旁邊標上見解、看法;用“?”標注不明白處或異議處,隨后多讀幾遍,理解其深刻含義;④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等,隨文批注;⑤需要分段、層的,用“||”或“/”標注。
(2)讀寫結合: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寫結合,主要是摘抄和寫讀書筆記。把讀物中的佳句、名段、好詞分門別類的摘抄下來,為將應用積累知識;寫讀書筆記是培養學生養成讀書寫心得體會的良好習慣。讀完一本書,根據閱讀內容和感受,寫好心得體會,形成一種習慣。
(3)讀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書本知識的積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真知。所以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邊讀邊思考,不但會理解文中許多問題,還會出人意料地顯示出他的智慧,并在讀中思考、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閱讀的過程實際就是思維的過程。
三、創設閱讀條件
良好閱讀習慣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意義深遠,但小學生意志力不堅強,好習慣一旦反復,再培養就會更難。因此,老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堅持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保證閱讀時間:堅持每天閱讀,使學生的閱讀習慣自覺養成。這一習慣的培養由學校和家長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從一年級做起,進行親子共讀,逐漸形成家庭生活慣例,保證每天按時閱讀,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在學校,堅持春秋“晨光誦讀二十分”,指導學生讀書、讀報;在家庭 ,冬夏“睡前默讀三十分”。讓其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到了中高年級,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讀物,擁有充分的閱讀自主權,循序漸進,逐漸形成自己固定的閱讀時間表。
?(2)保證充足書源。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數量有限,只能舉其一,只有利用課外閱讀量拓寬學生知識面才能反其三。為了彌補學生閱讀量的不足,我利用學校閱覽室,帶領學生集體閱讀或自己借閱圖書,提倡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籍帶來,存放在班級“圖書角”里,組織學生借閱,做到資源共享。
(3)提供交流平臺。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如,我班開展的課前三分鐘“美文賞讀”、“詩歌朗誦比賽”、“手抄報”“讀書筆記展評”。學校開展的“親子共讀”等課外活動,既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又激發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因而,提供交流讀書體會的平臺,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舉措。
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任務。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寶貴財富,是他終身學習的法寶,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他們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1.《以興趣、方法、實踐為閱讀能力導航》小學教學研究,2009.10
2.《以學生為主——當代教育改革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