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穎

摘要:黑龍江省非遺資源豐富,有著良好的研學旅游開發的載體。文章以RMP理論為基礎,分別從資源、市場、產品開發三個角度探討非遺研學旅游產品開發,基于研學產品體驗性、教育性、參與性等特征,從課程設置、產品類型、創新性幾個視角提出關于黑龍江省非遺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的策略。
1.研究概述
RMP旅游開發理論是1999年由吳必虎教授提出的,其中RMP分別表示關于資源、市場、產品三個方面的分析[1]。該理論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媒介,最終歸于旅游產品的開發。文章將聚焦于黑龍江省非遺資源,展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良性探索,目前,RMP理論結合非遺旅游產品開發已經引起不少學者的注意,
截止2019年7月28日在CNKI以“RMP”并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進行精確檢索,共有25條檢索結果。其中吳紅[2]、李江敏[3]、陳煒[4]等學者對不同地域的非遺旅游產品開發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以”黑龍江”并含“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主題,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到9條結果。關于黑龍江省的相關非遺旅游研究開始時間較早,據檢索到的最早的一篇相關文獻是在2009年,高文智[5]以綏化市為研究對象,展開其非遺資源的旅游開發探討,但是從整體研究狀況分析,可以看出關于此題尚未形成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并且已有的結果顯示目前存在著深度缺乏、實證檢驗不足的問題。以“黑龍江”并含“研學”進行檢索共有21條結果,以“研學”并含“非遺”共檢索到7條結果,而從研學旅游的角度關于黑龍江省非遺的文獻并未有檢索結果。以近年來研究熱點“研學游”為切入點,既能夠增強研究的現實意義,又能夠創新研究角度和范圍。以RMP理論為分析依據,試圖從新的研究視角展開關于黑龍江省非遺研學游的相關研究,為黑龍江省研學游的發展和非遺資源的保護提供略微的借鑒作用。
2.黑龍江省非遺旅游開發RMP分析
2.1非遺資源分析
從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統計,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一共有236項,其中傳統技藝類所占比重最多,達到51項,占全部數量的22%。傳統戲劇類和傳統醫藥類項目數量最少,均不到10個項目,占比不足整體比重的5%。
非遺資源不僅種類繁多,且形式多樣,涉及到包括儀式習俗、技藝、節慶、表演等不同種類的活動。以非遺代表性項目本身為出發點,向外延伸還要考慮相關的媒介、人力等因素,例如非遺示范基地、景區、非遺傳承人、旅行社等相關的主體或因素。從非遺項目內容評價,雖然具備文化性、地域性強的特征,但是從課程設計和體驗的角度思考,某些資源可能會有適應性低、匹配度差的情況。
按照規定研學旅游主體是中小學群體,在形式上是以學校組織的群體性活動,目的是通過實踐豐富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因此,要以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研學旅游的教育性、實踐性、互動性特征為產品設計的基礎,選擇特征性質相協調的項目作為開發的資源。
2.2非遺研學旅游市場分析
研學旅游市場的發展得益于多種因素,其中政策支持是驅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原因。“研學旅行”這一概念最早是于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10年》中提出的。而后陸續發布相關文件,也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多個研學旅行工作試點。黑龍江省教育廳也在2017年、2018年陸續發布相關文件,省內研學旅游工作正處于逐步展開并發展的階段。政策性的支持為研學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的保障作用,研學實踐基地和營地的確立是開展研學活動的物質前提條件,而從黑龍江省教育廳2018年公布的研學實踐營地和教育基地名錄共有93個,和非遺相關的基地有一個。
從宏觀分析,對比國外的研學旅游,國內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無論是在數目、規模、體系上都不成熟。經過幾年的發展,研學旅行逐漸形成協調發展的不同層級的產業鏈體系。經濟發達城市研學旅行企業集中度高于經濟發展緩慢城市,發展情況也相對較好。而黑龍江省內現有研學旅行市場相對分散,市場上以非遺為主題的產品或營地、實踐教育基地數量少,難以形成規模和體系。而黑龍江省非遺資源相對較為豐富而實際產品缺乏的情況下,開展非遺研學旅游市場前景廣闊。除此之外,非遺項目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是其他活動所難以比擬的,是符合國家要求推進中小學生立德樹人,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途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益探索。
3非遺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策略:
3.1明確產品的特征
首先要明確研學產品的特征,以教育為目的,體驗性強,通過一系列“研”與“游”結合的活動,最終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第一,從研學旅游主體對象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中小學群體從青少年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一般具有好動、好奇心強、耐性差的特征。因此,產品設計要注重體驗性和參與感,并且講解生動有趣,才能更好的他們的注意力。
第二,研學旅游以教育為目的群體式出游方式,本質上也屬于文化旅游的范疇,而非遺代表性項目是傳統文化最為豐厚的載體,開發以非遺為主題的研學旅游能夠讓學生切實了解民俗、文化、技藝、歷史等多種內容。但當前很多產品存在流于形式而深度不足的問題,僅僅是在出游形式上的轉變而非真正做到“游”與“學”的深度結合,往往出游學習實踐淺薄,獲益程度有限。觀察發現,諸多產品有不同程度教育性不足的問題。
第三。從學習與思考的角度,提出了研學內容應該具備時空延展性,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可以思考和內化。簡答來說,可以概況為通過非遺研學這一系列實踐活動,把握學生從中學習到的內容所具備的延伸程度,是否有足夠學習、思考、運用的連貫性過程?產品設計如果缺乏較為連貫的學習過程,最終也會影響學習的效果,延展不足而滯留于表面知識傳輸,缺乏對知識的思考、運用讓研學失去意義,變成了僅僅是地點轉換的講學式教學。
3.2把握課程設置的層次
黑龍江省非遺資源豐富,開發研學產品時除了應該注意研學旅游的特征,還應該回歸非遺資源本身,由淺入深的逐步深化非遺項目蘊含的人文價值。面對青少年群體,不同階段應該開設不同難以程度的研學課程,低年級同學理解能力較差,課程設置時應該以基礎文化內容為主,講解時注意語言的通俗性,較少使用晦澀的語言。高年級同學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相對強于低年級的同學,可以增加一些實踐類、體驗性強的項目。
3.3豐富產品開發類型
除了應該考慮學生群體的特性,還應該結合非遺項目的多樣性特征,豐富活動類型和內容,目前,研學旅游產品分類一般可以分為觀賞型、體驗型、參與型和探討型[7]。筆者認為產品開發類別不應該單一,以組合形式將不同類型的產品相結合,能夠從多角度、多視角的了解非遺文化。例如“觀賞”+“體驗”型,黑龍江省具備多樣適合觀賞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性和視覺性強,觀感體驗價值高。傳統戲劇包括皮影戲、評劇、京劇等,傳統曲藝包括赫哲族伊瑪堪、達斡爾族烏欽、東北大鼓、東北二人轉等這些都屬于較適合開展觀賞類的項目。以皮影戲為例,除了觀看可以讓學生們參與制作或親身演繹,眼、手、心聯動才能更好的體會其中的價值。
3.4注重產品開發的創新性
傳統與保護非遺項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許多非遺項目受眾面窄,再加上宣傳和普及的力度不夠,難以引起大眾的關注,逐漸失傳或丟失本真。在研學產品開發上也存在這個問題,一些受眾面小的項目很難引起學生群體的興趣,課程設計和開發難度大。因此,在把握項目的傳統內核的基礎上,創新產品形式或模式,適當加入新的元素,拓寬受眾范圍,增強學生群體的接受程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4.結語
整體來看,黑龍江省非遺研學旅游產品開發有良好的資源基礎和較大的市場空間,雖然目前處于待開發階段,具體的探索并不多,尚未有成熟的開發模式和體系。本文為此旅游產品開發提供了淺薄的思路,仍有很多未考慮到問題,為了讓黑龍江非遺研學能夠發展的更好,需要更多相關主體的努力和學者的研究思考。
參考文獻:
[1]朱晗,趙榮.基于RMP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開發研究——以山東省濟南市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3(02):137-140.
[2]陳煒,凌亞萍.基于RMP分析的廣西北部灣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06):62-65.
[3]吳紅,宋春梅,李媛媛,呂弼順.基于RMP理論的延邊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8):161-162.
[4]李江敏,譚麗娟.基于RMP分析的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6(06):49-54.
[5]高文智.綏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05):49-50.
[6]楊皓月,謝維光.黑龍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8(11):32-34.
[7]邱悅.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D].東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