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坤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然而,隨著外來文化的強勢傳播,現在很多孩子對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甚至對外來文化不分優劣全盤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一旦被丟掉,就等于割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所以,讓下一代人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的責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陣地。如何在現有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教育教學方法上,擴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成為語文教學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新任務。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經驗,不斷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摸索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一)打牢學生的語文基礎,讓學生從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打好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在教會學生讀準字音,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掌握一定的詞匯量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有趣和神奇,培養學生學習優良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既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又能展現漢字的趣味性。
(二)營造弘揚傳統文化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使學生能領略到中國文化風采、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課堂效率。在教學情景方面要精心設計,比如在講正課前背一首唐詩或講一則故事,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導語設計上有創新,有亮點,達到最佳的引入效果;在多媒體使用上,據課文內容選擇播放恰當的音樂,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同時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深入挖掘教材的傳統文化內涵。名家名篇進課堂是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一條重要途徑,從課文主題入手,語文教師要通過把課堂教學與課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挖掘課文里的優秀思想內容,以作品的思想感情來感染和熏陶學生。比如學習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絕句《贈劉景文》。可以通過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介紹中國古代文人的傳統抱負。通過后半首“橙黃橘綠”,介紹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
(四)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通過課文學習,學生從中了解古代文人對歷史風云的演繹。比如學習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操。可以通過讓學生背誦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愛國篇章,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利用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采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一)為學生介紹中國神話傳說,文字起源,傳統民俗,歷史典故等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從而讓學生了解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特別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傳統節日結合起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讓學生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和領會,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很有效果。
(二)引領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名人傳記。通過閱讀中國傳記作品,拉近學生與中國仁人志士的距離,領略名人的不朽風采,啟迪學生的智慧,從而達到幫助學生達到情感的完善與人格的提升。通過與學生探討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三)給學生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推薦學生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既要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內容。
(四)讓學生背誦和傳統文化相關的詩詞佳句。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注意不要過度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并有所收獲。
(五)指導和鼓勵學生學習掌握書寫漢字的基本技法,提高書寫能力,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讓學生充分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發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增強文化自信。鼓勵學生在課外學習圍棋博弈、繪畫、象棋、舞蹈等等中國傳統文化。
三、借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制作成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借此培養孩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
四、加強班級文化環境建設,注重營造整體教育氛圍
充分利用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
實踐證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文化傳承的最佳途徑。但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是單一的傳統文化進課堂就能夠完成的,不是參觀幾個傳統文化基地就可解決的,更不是僅僅組織幾次主題教育活動就能夠達成的,而是需要真正從學校文化體系建構、校園文化氛圍營造、課程整體設計、具體教育教學活動細致實施、家校一體化等多個方面來達成。更需要頂層設計,其中首要的是觀念的變革,包括教育觀變革、學生觀變革、資源觀變革等,這些變革會推動渠道、內容的變革,真正迎來教育教學的創新,最終迎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綠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