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基礎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班級內進行的,學生總是通過活動與外界聯系的。在一般情況下,學生之間共同協作進行的,這便是班級共同活動。班級共同活動是一種交往活動,需要學生互相配合,在活動中有分工有合作,通過班級活動能產生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一種教育力量,能夠幫助小學生認識社會,能夠陶冶小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得到和諧的、健康的、全面的發展。
在工作中,我發現有些小學生情緒波動較大,對教師和家長的依賴心理較重;集體觀念差,存在比較突出的個人主義;勞動觀念、獨立活動能力不佳,心理承受力差,意志不堅強,自我評價又過高。為了解決小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讓他們能夠健康的、全面的發展,我采取了班級共同活動的方式來幫助學生。
班級共同活動從活動的方式來說,有課堂上的共同活動和課外活動;從活動的內容來說,有學習學科知識的活動,有文藝活動,勞動活動,游戲活動;從成員的組成來說,有全校性的共同活動,班級的共同活動,小組的共同活動;從活動目的來說,有專題活動,班級例會,主題班會,主題少先隊活動,優秀作業展覽,學習經驗交流會......
促進學生愛國情感的形成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但囿于心理發展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因而必須根據其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讓學生感到新奇、美好,能激發興趣的集體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團結友愛感。
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班全體同學在從化農村舉辦了以“紅色傳承,從我做起”為主題的下鄉支農活動。在活動中,我們提出要銘記歷史,將強國的種子種在心里,“紅色傳承,從我做起”,繼承革命先烈為理想不懈奮斗的精神,努力學習,為祖國更加強盛而讀書!
在“一帶一路”系列主題活動中,讓孩子們從小了解歷史發展,明白國家戰略,樹立責任意識,關注時事動態,落實公民教育,培養家國情懷,在實踐中進一步拓展視野,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達到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改變學生對教師和家長的依賴
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還不強,在班級共同活動中,受教師的影響較多。因此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例如共同活動的目的、任務等等都是由教師提供的。學生彼此的相互作用是按照現成的規章制度進行的,很少會對這些制度提出不同的意見。
充分了解到小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在共同活動的目標制定、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等盡可能地放手發動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們的組織活動能力。觀念與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開展一兩次活動還難以改變學生的依賴心理,難以培養出學生自立和堅強的意志。于是我們開展了系列性的班級共同活動,做到“事事都是活動的內容,時時都是活動的時間,人人都是活動的參與者”。通過這些讓學生看得到、摸得著的活動,使學生學會自立。
在“一帶一路”系列主題活動中,從家長支持的“一帶一路”親子游活動,讓學生設計路線,了解景點概況,到手抄報制作和匯報,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力,發揮主觀能動性。
堅持由學生組織班隊會活動,小結班里的日常情況,并提出下一個目標。班干部是通過選舉產生,形成學生的自我管理機構,受到成員擁護尊重的小領袖成為集體的核心。每位學生都參與集體管理,讓全體成員都抬起頭走路,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采用角色輪換制,在活動中成員之間相互競賽,調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助于班級共同活動的成功。
充滿生命活力的活動,是多樣的,是靈活的,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在快樂愉悅的情境中,在巧妙合理的安排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使學生自立的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集體觀念的形成
經常開展有效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們的各種能力,增長各種見識,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能夠通過同學們之間相互溝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種完整的健康心理,彌補一些學生在情感、心理上的缺失。發揮個人的獨特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學生的良好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小學里經常會看到有一些個性特別強、頑皮、任性、執拗的“難教學生”。其實這些孩子大都是一些精力旺盛而且頗為聰明的孩子,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共同活動,發現這類學生的特長,組織他們參加各種活動,使學校生活變得對他們富有吸引力,從而使其變得愛學校、愛班集體。
我們組織的“綠動先鋒”野外救生班級挑戰活動,是采用分組拼接樹葉的方法,打破自由組合學生小團體扎堆的弊端,避免個別不受歡迎的學生沒組接收,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但我班的小A自由散漫慣了,不愿意和其他同學一個組,大聲嚷要一個人一組。下一個任務領取工具包,要小組合作想辦法,有力氣有智慧,才能拿到工具包,小A組的孩子總是完不成任務,于是教師和教練都勸說小A參與小組活動,小A看同學們玩得熱火朝天,忍不住一起出主意,和大家協作完成了任務。頑皮的孩子最有辦法,給予他們一個展示才能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減少對立情緒,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從而幫助他們準確地認識社會,并愿意接納他人。
在與廣州市盲人學校的“手拉手”活動中,與盲童面對面的交流。學生與盲人小朋友進行互動,讓他們認識特殊兒童群體、了解特殊兒童的不易,從而有意識地幫助特殊兒童、幫助弱勢群體。在這個基礎上,結合活動召開主題班會、進行主題活動月,促使同學們學會換位思考、知道體諒他人。經過系列活動,班里出現“摔倒了,馬上有人扶起來;丟了本子,馬上有人幫忙找;忘帶尺子,身邊的同學會遞過來;小擦小碰,創可貼馬上出現在眼前……”的可喜局面。
在班級共同活動中,學生接觸的人員是多元的,角色是多元的,體驗是多元的。維果茨基指出:“個性是通過他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才變成自身現在這個樣子,這就是個性的形成過程。”這樣的班級共同活動也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東風東路小學)
責任編輯: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