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群
【摘要】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堂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好學樂學。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最佳途徑。教師要依據(jù)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以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導入新課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巧妙運用多種導入,才能激發(fā)活躍的課堂氣氛和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感受語文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 課堂教學 興趣 導入 激發(fā)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107-01
0
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而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就成了課堂教學關鍵的一步。因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求知的內(nèi)在動力。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起來,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學習興趣非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如果設計得好,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于漪教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樣的導入才能吸引學生呢?
一、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
多媒體使教學內(nèi)容形聲化,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多方刺激,從而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尤其導入新課時,運用配樂朗誦,引人入勝的幻燈,投影等多媒體課件,能創(chuàng)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我如此導入:伴隨悠揚的古典樂曲,“金碧輝煌的宮殿”、“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如仙境般的圓明園風光圖片出現(xiàn)在眼前,學生在欣賞之余,被那宏偉壯觀,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不約而同地發(fā)出驚嘆,于是我讓學生談感受。接著伴隨陣陣哀樂,畫面一轉(zhuǎn),展現(xiàn)在面前的卻是一片荒涼,觸目的只是斷墻殘壁。面對反差如此大的畫面,同學們都愕然了:怎么會變成這樣?我用緩慢、沉痛而又悲憤的語氣說道:“這么美好的東西居然化為灰燼,該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痛心的事啊!是誰,讓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毀于一旦呢?”話音一落,學生情緒高漲,開始去探索課文了。可見利用多媒體,能更直接地將讀者帶入情境之中,令讀者產(chǎn)生共鳴,更利于學生感受毀滅前圓明園的美麗、毀滅中圓明園的慘烈、毀滅后圓明園的肅殺,使學生的情感在愛與恨的跌宕中得到升華。
二、故事引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時,通過講故事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情景,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想,產(chǎn)生共鳴,未入其文,先動其心,激勵學生進入新的教學情景。如教《懷念母親》一文時,我先給學生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年九月,一新生到北大報到,他要去辦繁瑣的入學手續(xù),而行李卻沒人照看。他看見一位守門人模樣的老頭走來,便請老人幫忙。老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老實地在那守著行李。那位學生后來竟忘了此事,等他想起趕回來找行李時,老頭已等了半天。三天后的開學典禮上,這位新生看到那老頭竟在主席臺上,他很吃驚:“這不是給我看行李的老頭嗎?”聽我講到此,許多學生不禁露出了驚訝的神情,我故意問:“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學生好奇地問“他是誰?”我揭開謎底:“這位為新生看行李的老人就是德高望重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先生。”“哇,一個北大校長居然給人看行李”“這么有耐心,看了半天”“這個校長很守信用!”學生議論紛紛。我抓住這個契機引導:“一個北大副校長為了給一個新生看管行李,耐心等待了半天,表現(xiàn)出一個大學教授的高尚人格。崇高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季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季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滿懷著愛和責任感的老人。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的文章《懷念母親》,這篇文章回憶了他留德十年寒窗苦讀,仍念念不忘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他對兩位母親的敬意和愛慕之情,怎不令人動容。”此時,學生對季羨林的敬佩油然而生,更激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三、史實導入,背景鋪墊,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小學高年段的課文有不少是具有時代特征的。而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們只在課文內(nèi)容本身上打轉(zhuǎn),往往忽視時代背景的特殊意義和作用,即使提到,也講得甚少。而實際上,很多精彩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正所謂“文史不分家。”它們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體現(xiàn),它們源于作者的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只有了解清楚史實背景,才能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開掘它們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文學意義。因而,在教學中,把背景向?qū)W生介紹清楚,不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例如,教《七律·長征》這首詩時,對長征這段歷史背景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所處的年代與那段歷史相去太遠,僅僅就字詞孤立地分析講解,他們是根本理解不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無法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只有了解這段歷史,才能真正讀懂這首中國革命的不朽詩篇。因此,在課前我向?qū)W生介紹了長征的起因,時間,經(jīng)歷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戰(zhàn)斗等,還出示了長征的路線圖,這就大大激起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興趣。
總之,導入新課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達到事半功倍的高效。
[ 參 考 文 獻 ]
[1]于漪.《給語文教學加點鈣》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