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峰
一、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屬性包含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總體來說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特點:
(1)硬件投入比例過大但應用滯后.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不高,與教學實踐結合不緊密,硬件環境的大投入與應用效果的低產出是當下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過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政府和學校往往只考慮購買哪些和多少硬件設備,計劃預算也是按照硬件投入來,很少將軟件費用計入預算。在應用中,往往是投入極大代價建成的信息化硬件卻少有使用。
在已建成的校園網中,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使用程度往往較低,相當一部分還處于閑置狀態;真正用得好的、能應用硬件開展與信息技術相整合的課程還很少,大多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層面上,師生沒有充分享受到有效的教育技術成果,對教育的影響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2)教育信息化資源優質資源匱乏,整合難度大。教育信息化資源包括電子音像教材、媒體素材、課件、案例、文獻資料、題庫、教學工具等多種類型。但目前我國的教育應用軟件往往從單一學科、單一功能角度進行設計,各學科各功能之間不能相互結合,造成了操作困難和資源互不兼容的問題。同時社會資源向教育系統的開放不夠,資源分散、重復建設、標準化程度低,整合與共享難度大,未建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機制。
(3)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資源浪費嚴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往往是以區縣或者學校為基礎,區縣教育局或學校往往根據上面下達的項目工程來實施,昨天是“校校通”工程,今天是“班班通”工程;昨天是校園網建設,今天是數字化校園和“智慧校園”建設。每家學校各自為政,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配置不同標準的信息化項目。教育信息化建設比較散、亂,缺乏整體、統一規劃,區域、校際之間不能鏈接,“資源孤島”現象嚴重。不同區域之間,同區域不同學校之間,數據封閉,資源封鎖,不能交互操作,存在重復建設問題,不能發揮信息化硬件和資源共享分享優勢,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4)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數量及質量不足。教師信息化的準備不足,新課程培訓與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存在嚴重脫節情況。有人尖銳地指出這是“有思想沒有技術”和“有技術沒有思想”的并存,相當部分的應用培訓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課件制作上,或者是機械地套用國外的某一種課程設計模式,真正把信息技術應用融入教與學全過程中的培訓很少,培訓在質的方面沒有創新,應用仍在初級層次徘徊。
二、我國教育信息化行業發展趨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公室將信息與通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興起、應用、融合、革新。根據上述階段劃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經過了興起的階段,正處于“初步應用整合”階段,并逐步向著“融合創新”階段推進。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在過去十年大規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進信息技術在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應用,促進相關流程優化與再造,變革傳統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支撐和引領教育創新發展。
因此我國教育信息化未來深層次的發展必然會走出重硬件、輕軟件、忽視應用的誤區,指導思路將從以硬件為核心轉變為以應用的發展為核心:從注重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注重信息化設施應用的效能;從注重基礎設施的信息化轉變為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信息化發展;從注重信息技術的表面應用轉變為注重各學科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從注重個別學校的實驗轉變為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區域規模應用;從而真正實現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