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
導語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為建立起更加完整、系統的初中后職業技術教育通道,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鼓勵和積極促成下,中高職人才接續培養的模式已經在各地職教陣地占據一席之地,也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新時代技術背景下的優秀技能型人才,但是在開展中高職接續教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困擾著中職和高職學校的教師,而僅憑他們這一層面又無法解決,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以此引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一、中高職人才接續培養模式及其形成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的地位日益顯著,“一帶一路”、“2025中國智造”等一大批對世界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重大項目穩步推進。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的競爭力,我國急需完成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要把原有的高能耗、高資源占用和高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升級為高技術含量、高智能化和高產品附加值的新產業,而支撐之一偉大變革的無疑是具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現代藍領。
進入本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及時、準確的把握住了這一經濟變革的總抓手,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但從資金上給予支持,更制定了多種鼓勵和刺激職業院校發展的好政策,職業教育在辦學層次、專業建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近年來又逐漸探索形成了以“3+2”形式為主的初中后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該模式下,達到一定要求的初中畢業生進入學制三年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習,畢業時通過轉段考試的學生可直接升入高等職業院校,進行學制兩年的高職學習,高職畢業時取得高職學校畢業證書。
二、中高職人才接續培養模式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不可否認,“3+2”中高職銜接的人才接續培養模式,無論是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是區域經濟的人才需求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也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兩張皮”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重復,不但課程名稱相同,而且課程的內容也毫無二致。還有的課程銜接突兀或者基本沒有銜接,高職教育開設的課程在中職業教育階段只字未提,也沒有進行打基礎或做鋪墊,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課程的難度。
2、教育和學生管理方式出現“斷崖”,學生在中職階段,絕大多數都未到達成年人的標準,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更愿意以管理未成年人的手法來管理和教育他們,白天有班主任緊盯。晚上值班教師看著,大都在采取“嚴防死守”的方式來防止他們出問題,學生也習慣了這種被推著走的感覺。而進入高職以后,緊箍咒變松了,推手沒有了,整個環境寬松的“不要不要”,對于初中和中職階段沒有養成自我管理和主動學習習慣的他們,簡直有種要飛起來的感覺,于是各種的曠課、網游擋也擋不住,專業知識成績和專業技能水平可想而知。
三、中高職人才接續培養模式實踐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中高職人才接續培養過程中課程設置中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歷史原因和政策監管缺失兩個方面。
在我國,職業教育相較普通教育起步要晚。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多是從高等專科學校轉型或由中專學校升格而來,招生對象是高中畢業生,其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大都沿用專科學校的既有框架或借鑒其它同級同類學校的經驗,行政隸屬關系上也多為省、部屬;中等職業學校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在開始起步,主要招生對象主要是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師資多是從普通高中抽調而來,因此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授課模式都沿用普通高中的模式,在行政隸屬關系上多是縣(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再加之高中畢業生和初中畢業生在身心成長水平、基礎知識積累和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上存在著諸多差異,因此在相當長時間內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雖然都是“職”字輩,但卻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互不往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高等教育擴招,普通高中招生大火,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出現低谷,為了吸引較高質量和較多數量的初中畢業生源,中等職業學校嘗試與對口的高等職業學校進行接續培養探索,開設“3+2”大專班,在中職完成前三年學習后通過校際間的轉段考試直接升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這種繞開“高考統招”的模式吸引了大批初中畢業生和家長的目光,能開設“3+2”大專班一度成為中等職業學校引以為豪的光環。到二十世紀初,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緊張,對高職而言,這種“3+2”模式又不失為保證生源的一條途徑。這種中職高職雙贏的招生模式一直延續至今,但是高職中職間的合作卻基本停留在學生名單和僅有的一次轉段考試上,至于學生在各自學段就讀期間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依舊是各自為戰狀態。
在中職和高職合作搞“3+2”招生模式的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樂見其成,在政策上給予了相當力度的支持和保護,在每年的中考招生計劃中都明文列出各“3+2”大專班的招生計劃、劃定錄取分數線。
但是在完成招生錄取之后的教育、教學、成績管理、轉段考試的實際操作層面上,只有一些指導性文件,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管理和監督手段,或者說出現了教育行政管理的缺位,這種缺位當然不能及時發現中職和高職的“兩張皮”現象,更談不上考慮如何解決“兩張皮”問題。
四、中高職人才接續培養模式現存問題的解決辦法
1、中高職教育雙方要厘清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是學校層面首先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只有正確而準確的定位好培養目標,才能談怎樣實現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的絕大部分都將充實到生產勞動第一線,做一名技術工人,他們中的極少數佼佼者可能通過企業的再培訓而從事班組長、線長或車間主任等專業技術性管理工作。因此,中職學校首要任務是為企業、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因此中職學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應當幫助學生樹立起工作紀律意識、服從指揮調度意識,這些將是學生成長為優秀工人所必備的基礎。在專業教學上,應當側重專業技能的熟練性訓練,對于超出學生領悟能力的道理、原理等理論性知識,要允許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高職學校的畢業生雖然也被要求到一線崗位,但是其象征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他們大多能在經歷短期一線崗位鍛煉后進入技術管理崗位,承擔企業的技術管理工作,因此高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企業的中下級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換句話說,高職教育應當把所有學生都至少當做班組長來培養,他們除了要有技術工人所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專業素養、勞動紀律意識和專業技能以外,還應當具有工藝文件制定和審查、生產工藝改進提高、產品缺陷改良等更高級的專業能力,因此高職院校除了要繼續加強和鞏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外,在專業教學上,既要注重加深拓寬專業知識面,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凡事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
2、中高職教育要制定五年一貫的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學校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有了課程標準,專業教學自然是“綱舉而目張”,制定課程標準必須堅持“五年一貫”的原則,既要根據各自學段的培養目標設立課程,又注意知識和技能的梯度和遞進關系,力戒出現機械性重復和斷崖式階躍。對于專業骨干課程和可通過反復練習提高熟練程度的技能,可以在兩學段中分別設置,但應該注重區別各自學段的知識點和技能手法,可以有必要的復習訓練,但必須有各自的重點。
3、中高職教育要加強校際、師師和師生間的交流互訪。中高職教育合作院校之間要加強聯絡,應該建立院校間的互訪和學生情況定期交流的機制,要創造條件促進高職教師和中職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對方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學模式,對中職學段的專業骨干課程嘗試探索教考分離模式,由中職教師授課,由高職教師命題考試。如果把學生比作學校教育的產品的話,在中高職教育接續培養這個項目中,中職是供應商,高職是采購人,如果采購人不提出產品要求,不檢測產品質量,即使供應商無心提供“假冒偽劣”,也會因不了解采購人需求而無法生產出令采購人滿意的產品。
4、教育行政部門要出臺切實可行的監管措施。中高職接續培養項目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不但要當“紅娘”,為中職、高職院校的合作牽線搭橋,更要當好“家長”,要關注、關愛和管理雙方的合作,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規則,要擔負起對合作雙方的監督和管理責任,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效果驗收、轉段考試命題閱卷和成績登統等關鍵環節上,一定不能缺位。中高職接續培養項目中中職和高職的合作畢竟不同于你情我愿的商業合作,他們雙方共同肩負的是為我國“2025中國智造”培養后備力量的歷史重任,教育管理行政部門介入雙方合作,能使雙方的合作更加順暢高效,能有力促進中高職接續培養目標的實現。
總結
中高職接續培養是中高職合作的一種方式,是為將來國家培養高素質建設人才的有益探索,雖然在項目實行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中高職雙方能準確定位和深入理解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能制定出實現這一目標的“五年一貫”課程標準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扎扎實實的貫徹落實,如果教育行政部門能適時制定管理制度、能及時履行監管職責,那么中高職接續培養必將成為培養優秀職業技術人才的有效方式,參與這一項目的中職和高職院校必將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