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
在現實生活中,數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大數據,人工智能,火箭發射,核能開發等等,都離不開數學。在現在數學教育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只要學生會做會算,就覺得達到了教學目標,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相關的實際問題,使所學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于是也就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應用。這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害得。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應用于現實生活,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所學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數學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讓學生走出書本,應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思考。
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計算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算帳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裁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進生活。
例如,在教學“利息”時,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說,家里存2000元,2年后媽媽在銀行取錢的時候銀行應付媽媽一共多少元?年利率為百分之2.3。這樣的教學,將學生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地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進行數學思考,覺得學數學的重要性,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在學生身邊尋找數學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對數學習題中的具體情節和數據作適時調整、改編,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取代。
如,五年級的統計教學,就采用了“記錄各種汽車的數量”這一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一下子就提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教學“園的認識”創設的情境是公園的一個花壇,這個花壇這么美,然后在花壇上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讓學生在輕松的情景中學會了圓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又如,在初步學對乘法的認識中,利用公園里的碰碰車,每輛坐2個小朋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用加法計算比較麻煩,在計算出3輛坐6人的基礎上,教師問:“假如要你求6輛坐多少人,你能很快求出來嗎?”一部分學生一下子求出是12人,這已經是很了不起了,但為了達到設計意圖,順便引出加法變乘法的簡便之處,對于求7、8、9輛各共要坐多少人,利用乘法口訣,很快得出答案。要是以前,教師在講解,利用畫圖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不一定會配合老師,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今天我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高興,于細微處見理念,教育思想決定了教育行為,由此,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生活情境用好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最終要服務于生活,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人人要學有用的數學。學了數學就要用,教師也應該利用一切條件,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以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中有這樣的應用題,兩袋大米共重100千克,甲給乙10千克,甲乙一樣重,問甲乙原來各多少千克?本人覺得學生不容易理解,結合班上剛發了作業本,舉例說,你有10個作業本,給了同坐2個,你們一樣多,你原來比同坐多幾個,學生們拿本子擺一擺,一比較,原來多2個的2倍。學生理解之后做題就迎刃而解。二年級剛開學都是一些百以內的計算,很枯燥,學生也不知道學了有什么用。一次,班里剛好要訂雜志,我就利用這個機會,搞起了“小小書報員”的活動。有《作文》、《數學報》、《中國兒童報》等好幾種,每個同學能夠訂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每個人訂的錢數是不一樣的,我就要他們計算自己訂報要用的費用,作好統計,還要他們在家長陪同下自己來交錢,并由他們來計算應找回多少錢,不能口算的用筆算;如果沒訂雜志的,就負責統計自己組里的訂報金額總數——如此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更濃了,更讓他們覺得數學很有用。
四、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思考數學
數學不是簡單的符號的累加,它是來源于生活的,體現一定的生活內容。所以教學時不是簡單的把書本的知識按部就班去教,而需要去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其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將數學知識注入到知識的情境,既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也給學生留下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得更密切。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扎實的基礎。
如學了“相似三角形”后,我選擇了一個有太陽的早晨,有意識的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旗桿的高度。同學們一聽,大多數直搖頭,少數竊竊私語說可以爬上去量,可是旗桿高且光滑怎么爬,這時,我取來了一根二米長的竹竿立在了旗桿旁,在陽光的照耀下旗桿和竹竿的影子并例排在一起,又量了量竹竿的影子長度,同學們恍然大悟,在同一時間下物體的實際高度與影子長是成正比的。只需要量一下旗桿的影子,便求出了旗桿的高度。在學習比的應用時,我讓幾個學生合作制作一個測角器,教師提供皮尺,課堂中帶領學生到室外通過小組合作,操作測量、統計、整理、計算等,把物體的高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出來。(如:測量學校的旗桿、大樹、同學身高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同學們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鍛煉了能力,這樣更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通過在現實情境中實踐操作更好地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好所學的知識。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學數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利用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創造條件,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引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享受創新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我們教的學生才不是書呆子,而是創造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