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穎
天津市北辰區第二模范小學坐落于北運河畔的雙街鎮,在校學生一半是外來務工子女,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學校中開展京劇教育,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能促進他們彼此間的交融。為此,學校以音樂、體育、美術學科為依托,跨學科開展京劇教育,走出了一條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之路。
教學內容各有側重
我們根據音體美三個學科各自的特點,確定了相應的教學內容:音樂關注“唱念”與欣賞,體育關注“做打”,即身段與節奏,美術關注臉譜、服飾、道具,如此使學生整體學習和感受京劇的魅力。學校還自主編寫了《愛我國粹之京劇唱段》《愛我國粹之京劇人物》和《京劇戲曲操》三套教學資源,并對各年級內容進行了整體規劃。
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學校將京劇納入音體美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音樂每周開設一節京劇課。課上,采用欣賞、教唱、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將不同角色的唱腔、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學生接觸到不同風格和流派的京劇作品。美術課積極探索京劇主題教學方法,每學期的后半學期集中開設京劇課,教師將京劇角色的臉譜、服裝、道具等內容滲透其中,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和造型能力。體育在每節課的開始階段練習戲曲操,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京劇基本動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
我們還促進三個學科間的融合,整體推動京劇教育的發展。如在美術課中加入京劇唱段的欣賞;在京劇人物繪畫時,讓學生結合體育戲曲操中學過的姿態和手勢加以理解;在音樂課唱段演唱時,結合美術課上了解的人物臉譜體會人物性格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全體學生都了解了京劇,從“知戲”“賞戲”到“唱戲”“愛戲”,很好地達到了推廣、傳承的效果。
社團培育京劇新苗
在普及教育的基礎上,我們為熱愛京劇又在演唱、表演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開設了精品社團課。美術開設了以京劇為素材的泥塑、剪紙、紙版畫、國畫等社團,采用本校教師和聘請剪紙、泥塑等民間藝人相結合的方式來強化師資。音樂創辦了“二模小梨園”京劇特色班,聘請京劇名家和天津青年京劇院的專業老師對學生進行培養。我們還帶領精品社團的學生到天津戲劇博物館、天津市青年京劇院等進行參觀學習。學校積極為學生創造各類表演的機會,如新加坡師生來訪時,孩子們的表演受到高度贊譽;市級戲曲進校園活動中,學生與京劇藝術家同臺表演,并得到專家的親自指點;學校接待的各類學訪活動中,都有小演員們的身影。學生的表演水平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已經有了熱愛京劇、要做一個京劇藝術傳承者的夢想,并愿意為了夢想而努力前行。
在做好跨學科京劇教育的同時,我們還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為營造濃厚的京劇文化氛圍,我們對學校環境文化進行了整體設計。學校有專門的京劇大廳,大廳中有京劇小舞臺,還有京劇泥塑作品展、京劇人物作品墻、京劇文化介紹展等。B區有專門的京劇服飾道具房,C區是學生京劇作品展,通過這些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濡染。
學校跨學科開展京劇教育五年來,收到了顯著成效。每年都參加市區主辦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成果展。北辰區戲曲進校園的首場演出就是在我校舉行的。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都曾報道過學校的京劇教育活動。學校還成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美育實踐課堂、天津青年京劇院實踐基地以及“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作者系天津市北辰區第二模范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楊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