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汪宗蓉

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小學校(以下簡稱龍泉一小)創辦于2001年,目前已獲各級各類獎項200余項,教育教學成績更是長期在區域內名列前茅。2017年,龍泉一小被評為“成都市藝術特色學校”,成為“成都市未來學校建設”試點校。這是學校推進美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龍泉一小用藝術教育潤養人心的有力見證。學校本著“和諧·創新”的核心辦學理念,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全方位構建美育課程體系,用靈動的課堂、多彩的活動、多元的課程,聚焦學生的人文和審美素養培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家國情懷,實現文化認同。“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在龍泉一小,以藝術教育為載體,美育無處不在。
構建藝術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的和諧教育課程體系,具體包含四個板塊:學科課程、德育課程、特長發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大課程在核心素養培育上各有側重,學科課程重在學科基礎知識、學科思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德育課程重在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責任擔當等;特長發展課程重在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側重讓學生認識社會、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藝術教育通過四大課程,實現了很好的落地和實施。在學科課程中,以音樂和美術學科為藝術教育的主陣地,其他學科滲透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在德育課程中,通過校園文化和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比如:一年一度的藝術節,為每個學生提供藝術展示的舞臺。在特長發展課程中,既有面向全體的多項藝術特色課程,又有特長發展的代表隊課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校開發了博物館蒙學課程,通過綜合性、研究性課程,讓學生在主題式、研究性、項目式學習活動中,認識世界,感受世界之美。
為保證藝術教育課程的真正落地,學校形成了精細化的管理系統。一是制度保障。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了《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小學藝術教育發展規劃》《龍泉一小教師教學評價細則》《教職工指導學生獲獎獎勵辦法》等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二是常規管理。自建校以來,學校堅持按課表行課,其他學科不得擠占藝術學科的課時,學校通過巡課滿覆蓋實現過程監控。三是隊伍建設保障。學校共有12名藝術專職教師,其中兩名為碩士研究生,這是一支有思想、有活力、有能力、有作為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結合實際,組織藝術教師開展了各級各類、多元內容的培訓。三年來,學校藝術教師參加國家級培訓達20多人次,參加省、市級培訓達40多人次,每月至少參加一次區級教研活動。此外,學校還通過多種方式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僅讓本校藝術教師間相互結對子,還分別與龍泉西河小學、龍井小學、天平小學、萬興小學、經開區實驗小學以及郫都區紅星小學的藝術教師師徒結對,在傳授經驗的同時提升自己。
推進藝術課程課堂改革
首先,推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從2014年起,學校全面推進課堂改革,音樂學科形成了唱歌課、欣賞課的互助課堂教學模式,美術學科形成了“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等互助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深入的實踐與研究,較好地轉變了課堂教與學的方式。近年來,音樂、美術學科的多節課獲省市區級賽課等級獎,其中,陳靜老師的《石頭的造型》獲教育部“一師一優課”部優獎,并分別獲四川省、成都市“一師一優課”評選一等獎。已結題的藝術課題有區級立項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水墨教學的創新研究”、區級微型課題“小學音樂唱歌課互助學習的實踐研究”“小學音樂欣賞課互助學習的實踐研究”“小學低段造型表現領域互助學習的實踐研究”等。今年申報的區級微型課題“小學高段美術項目式學習讀圖能力培養研究”已獲立項。這些課題研究的內容涉及到學校藝術教育的多個方面,老師們在課堂上積極進行課題研究的實踐和探索,較好地補充了教材內容,凸顯了地方特色,彰顯了學校亮點,拓展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度和廣度。
其次,推進藝術課程教學內容的變革。美術組以客家文化為載體,以水墨為特色,積極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參加了四川省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客家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使用”的子課題“客家文化在兒童水墨實踐活動的應用研究”的研究,開發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客家文化水墨課程內容,還編撰了一套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水墨校本教材。音樂組為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民族音樂文化,將《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作為校本教材的內容。為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對多元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特點、民風民俗、服飾以及節日等,教師同時開發了《走進西藏——了解藏族音樂》《新疆風情——了解新疆音樂》等校本課程。藝術組教師根據不同學段以及不同維度開展教學,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內容,對教材進行重組、刪補、拓展,在校本課程中適當增加課時量,使校本教材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拓展多元藝術教育形式
藝術教育的呈現方式有很多種。在龍泉一小,藝術育人,處處留痕。學校開設了一系列藝術教育特色課程,有軟筆、硬筆、國畫、合唱、管樂等藝術類校本課程,還有50余項社團課程,利用每周一下午半天的時間,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學校還引進了社會優質藝術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街舞、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另外,校園電視臺也是學校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課程實踐平臺。與校園電視臺運行相關的還有小記者、小攝像、小主持社團課程。學校還積極與四川電視臺科教頻道合作,輸送優秀學生參加專業的培訓和節目錄制,今年,學校多名學生在20余期的《校園全媒體》節目中進行了小記者采訪體驗。
除此之外,學校還帶領全體師生走進四川省博物館,構建起了獨具特色的“博物館研學課程”。其中,“學科融合課程”結合四川省博物館的優質資源,豐富、完善各學科學習內容,適當拓展鏈接,將冰冷的歷史館藏資源鮮活而具有溫度地注入到學科教學中;“主題研學課程”由博物院的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研發,現已形成了《穿越古代系列》《探尋古蜀文明之光》兩大主題的校本教材,在省內甚至全國都具有獨創性和推廣價值;“項目研學課程”是學校和省博物院、研學公司共同開發的研學項目,學生通過寒暑假, 赴國內的歷史文化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陽等)進行研學考察。目前,學校已成為四川省首批“文博教育試點學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學校的高度重視下,經過藝術教師的團隊協作,學生藝術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參加各種比賽成績斐然。近十年來,學校藝術教師在市以上各類評比中獲各種等級獎項。藝術能夠滋養人的精神與心靈,龍泉一小將繼續秉持全面的育人觀,高度重視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不斷深化藝術教育改革,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讓龍泉一小的孩子們充分享受藝術教育的成果,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和高品質生活奠基。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小學校)
責任編輯: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