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華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傳遞—接受”模式。主要表現為教師主導作用發揮過度,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主體作用發揮不足;教師過分注重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生的學習以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無法很好地發揮,導致學生不會學習,不利于全面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更不利于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適應新時代課程改革的要求,改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價值及相關概念界定
當代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增強社會實踐能力的過程。主體教育論認為:教育必須通過啟發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讓學生主動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社會未來生活的主人。對學生自主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有助于引導教師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其中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和本質要求。
“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對某一問題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斷,獲得基本知識,習得基本技能。它能夠營造師生共同學習和探究的氛圍,建立對話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學模式,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學會”到“會學”、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根本轉變。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對學什么、學到什么水平即對學習任務有清晰的認識;二是對學習進度和學習過程能夠自行控制和調節;三是能夠自己選擇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四是對學習結果能夠進行自我監控、自我審核和自我評價。它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教師的任務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指導學生修訂學習計劃,組織討論,解答疑難問題,做出形成性評價。
高中歷史自主學習課堂主要教學法
“學案導學”教學法。這是一種以學案為依托,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的新型教學模式。從教的角度來說,是以學案為導學材料,以小組合作學習為組織策略,通過自主合作,促進學生深層理解知識的教學活動;從學的角度來說,是學生對學案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解答,進而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其實施策略包括:
指導學生依據學案認真預習——以案導學。課前預習既能充分體現學案的導學功能,又是實現“主體先行”的關鍵環節。教師提前將學案印發給學生,學生以學案為依據,以學習目標為主攻方向,主動閱讀教材、查閱資料、探討實驗,在嘗試中獲取知識,提高主動學習能力。
依據信息反饋,討論解疑——以案論學。在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課前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也可針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生個體發言、全班討論等多種方式,消除個體疑點。
教師精講點撥,啟發引領——以案點學。課上,教師可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信息反饋,準確把握學情,進行精講點撥。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要講清思路,說明事理,以問題為案例,從個別問題中推出解題的一般規律,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教學目的。
當堂達標訓練,知識遷移拓展——以案考學。教師利用學案上設計的典型習題,對學生進行當堂訓練。教師搜集答題信息,然后出示參考答案,小組討論,教師講評,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可及時補充練習題,給學生內化整理的機會。
探究性教學法。所謂探究性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一種教學形式。
高中歷史探究性教學的特征包括:探究性——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進行探究的渠道,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通過自己的探究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問題性——教師要積極創設歷史問題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問題來促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對重要歷史問題“自我設疑”,從多角度進行思考;開放性——教師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想法,不強求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重在科學理性地引導和指導。
探究性教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問題探究教學,一種是課題探究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問題探究教學的應用更廣。其操作程序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交流討論、互動探究(自學教材→討論問題→講解問題)→歸納總結、促進發展(思維訓練)。
換位教學法。“換位教學”是指進行師生教與學的角色換位,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學過程。
走上講臺,拿起教鞭——新授課中的角色換位。新授課中的“換位教學”主要適用于內容較為淺顯、知識點前后聯系不太緊密或者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學生較有體驗的章節,教學過程一般包括“課前準備→學生講授→學生討論→教師點評→師生總結評分”五個環節。教師提前一周左右將相應的教學任務布置給學生,并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各自分工,互相合作,分析教材,搜集資料,設計教案,制作課件,并推選出一名同學作為“老師”到時上臺主講。上課時,學生按順序主講,形式不限。此時,教師要留心記下學生講授的亮點和不足之處,以便點評、補充。學生講完后,請聽講的同學評議、評分。最后是教師點評。教師的發言應有的放矢,首先是肯定學生講授過程中的亮點,保護學生的發言積極性,然后主要針對學生講授時存在的問題,及時突出教材重點,剖析難點,抓住熱點。最后師生共同確定上臺講述的同學的得分,作為平時成績。
積極思考,以問導教——復習課中的角色換位。在高三歷史的復習中,教師在上課前,可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學,對教材中不明確的知識點或難以解答的問題,以書面的形式向教師提出,由教師作答。教師根據全班同學的提問,有重點地進行備課。對于一般問題或個別同學提出的問題直接在作業本中進行解答,而對集中的提問或較典型的問題,則可滲透在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聽講,教師利用學生的提問展開課堂教學,這樣更有利于重點的掌握和難點的突破。
此外,還有合作性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合作性教學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在開展合作性學習時,要做到異質分組、適時調整,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彈性管理、多元評價,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促使學生思考得更深刻,體會得更深入。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創設歷史情境,將歷史“復原”,使那些久遠的、陌生的歷史“重現”在學生面前,以鮮明的導向烘托氣氛,營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心感其情的狀態中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發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地符合了新課改的精神和新時代發展要求。
總之,新時代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方式研究,有助于引領教師形成“自主學習”與“有效課堂”的教學觀,促使課堂教學由“重教”向“重學”轉化,從“形式”向“效果”轉化,以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愿學、樂學、善學,加強自我管理,培育強烈的學習動機,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同發展,以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業成績,培養適應終身發展的素質和能力。
(作者系北京市高中歷史特級教師,北京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科研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蘇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