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意思是說,生活乃寫作之本,離開生活的寫作,就如同無米之炊、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終究枯燥乏味,難成佳品。只有引泉入溪,才能讓創作的源泉奔流不止,進而池魚滿堂,釜中豐盈;只有用心觀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用心設計生活,才能豐富寫作素材,進而才思泉涌,佳作頻現。
關鍵詞:觀察;品味;設計
引言:
生活為泉源,素材如溪流,文章似泉魚。只要生活不斷,寫作之泉就不會枯竭。可站在學生的角度,總有不少學生面對寫作總是無話可說。是什么導致生活泉源堵塞、文章之溪干涸呢?究其原因,其一是缺少觀察生活的方法指導;其二是體味生活的能力欠佳;其三是生活缺乏儀式感。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針對如上三大問題,筆者浚其泉源,引泉入溪,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去探尋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的有效途徑。
一、觀察生活——擦亮一雙慧眼
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生活猶如一個巨大的百寶箱,是色彩斑斕的,是多姿多彩的,它是寫作材料的重要來源。只有擦亮一雙慧眼,學會觀察生活,才能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為寫作充實基礎。
(一)五種感官觀察生活。“觀”,即看、查看,強調用視覺觀察生活。“察”,即仔仔細細地看,考核、詳探,強調調動嗅覺、聽覺、觸覺、味覺多種感官將生活記錄在大腦中。調動五官觀察生活,能將生活的片段如影片般刻畫在腦海中,細節豐富,畫面感強。對生活的觀察越細致入微,習作提取材料時,場景再現就會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真實形象地重現在腦海里。例如:在《找春天》的習作練習中,教師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春草萌生、花紅柳綠,用耳朵傾聽鶯歌燕語,鳥啼蟲鳴,用鼻子嗅一嗅新翻泥土的味道,用嘴巴嘗一嘗鮮嫩清甜的榆錢,用手摸一摸隨風飛揚的柳絮,春天就在五種感官的配合下,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刻在了孩子們的生活中。
(二)五種維度觀察生活。學生的學習生活幾乎是在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中進行的,但絕不僅僅只有這兩個維度。作為一個現代社會自然人的學生,是生活在家庭、學校、社區、自然、網絡五個維度的。在家庭中觀察生活,如疊被洗衣、煮飯燒菜,在病中感受父母的關愛,在日常感受爺爺奶奶的疼愛……在學校里觀察生活,如莊嚴的升旗儀式、充滿愛心的捐款義賣、節日文藝匯演、體育運動賽事等。在社區中觀察生活,如鄰里和睦、社區新貌。在自然中觀察生活,如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花開花謝,四季更迭,觀壯麗河山,賞古跡名勝。在網絡中觀察生活,如《感動中國》的新聞人物、水滴籌網絡捐款。
二、品味生活——提高敏感度
一個腸胃敏感的人,吃了不太衛生的東西容易腹瀉;一個對環境敏感的人,可能會因花粉微粒而全身瘙癢;一個對天氣敏感的人,可能在下雨天會周身疼痛。而對于寫作素材積累而言,恰恰需要這種敏感度。生活敏感度是作家、教師的經驗性提法,正如畫家對色彩敏感,音樂家對聲音敏感一樣,一個寫作者要對生活命啊。只有提升生活的敏感度,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分精彩。偉大的作家史鐵生,因為身體殘疾,只能在生活在相對狹小的空間,但他對生活感知的觸覺卻異常發達,雖然因疾病常年臥病在床,但依然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正是因為他擁有極高的生活敏感度。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擁有觀察的眼睛、體驗的心、思考的大腦,才能保持足夠的敏感,敏銳地去感受生活,回應生活。
記得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秋日,我在學校門口值日,迎接學生入校。起先,一切如常,師生問好,鞠躬行禮,步入校園。忽的,一個白色塑料袋飄飄忽忽地隨風飛入校門,值日生彎腰撿起投入垃圾桶,校門口很快就一切如常了,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到大海中一般,沒有掀起一絲漣漪。值日結束后,我撿起那個被丟進垃圾桶的塑料袋,帶著它走進教師,把即將到來的早讀課上成了一節習作指導課。第二天,《塑料袋的旅行》《限塑令正當時》《塑料袋的誕生至消亡》等多篇佳作應運而生。
蔣學晶老師說:“上學的路上就有一百道作文題。”敏感度不高的人,生活在他的生命中不會留下太多的痕跡,那一個個易失的頓悟和靈感,如同一粒粒珍珠,網眼太大是留不住的。讓自己的心像布一樣密起來,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的素材,有太多的意義,等著我們去品味、去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的細節,用一顆純凈的心靈去觀察聆聽這個世界,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最美麗的文章。
三、設計生活——增強儀式感
普通的生活總是看似平平穩穩,一成不變,其實并非如此,每個平凡的日子其實都并不普通,四時變幻的節氣、流傳已久的傳統佳節、特殊的節日、特別的活動……只要給這些日子以儀式感,這些日子就不再普通,它們就會成為一顆顆閃著光芒的珠貝,成為學生寫作素材庫里不斷豐盈、源源不竭的泉水。儀式,使我們生命中的某一天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儀式,讓我們關注并留住短暫生命中那些可以永恒的時刻,并被賦予一種特別的甚至是無法言說的意義,直至觸及人的心靈。從心理學角度看,通過儀式產生儀式感的根本目的其實是一種自我暗示,暗示我們必須真誠、誠懇、專注、充滿希望地對待某一日、某一事。這種自我暗示就會讓學生不斷地審視這些普通但并不平凡的日子,在腦海中刻下鮮活的習作素材。
(一)時令性活動
二十四節氣、中華傳統節日、新時代紀念日,一個學年可以將時令性的日子完整地度過一遍,如何抓住每一個時令性日子,把每一個時令性日子過出儀式感,這就需要為師者用心籌謀。
如:清明節的祭奠英烈、世界讀書日的讀書活動、中秋佳節制作月餅等。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其實應該成為一種儀式,它意味著新學期的開始,我們將埋下一顆飽滿的成熟的種子,并給它以期待。筆者所在學校曾在開學第一天,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場開學紅包大宴活動,拉開了新學期的序幕。校長為進入校門的每一位孩子發了一個紅包,紅包里裝的是老師給孩子的新學期期望等鼓勵的話語。這種特別的儀式、特殊的紅包,無疑在孩子們數次開學經歷中,充滿了特殊性與儀式感,在孩子們的寫作素材庫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主題式活動
為了對學生進行某一類寫作內容的逐級深入系統訓練,需要學生擁有更多的主題式生活體驗,以便幫助學生豐富寫作素材庫,筆者在“如何寫好參觀(游)記”的寫作模塊訓練時,曾進行了“劉老師帶我游河源”的主題活動,利用周末時間,依次游覽了河源恐龍博物館、新豐江水電站、農夫果園生產車間、中山公園、太平新街等景區,豐富了生活體驗。又如“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主題活動,孩子們通過到郊外尋找春天的蹤跡、在唐詩宋詞中感受春情詩意、在書畫創作中描繪春天等活動,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習作形式也多種多樣:現代詩、記敘文,春意恣意綻放在孩子們的筆尖。
結束語:
泉源豐盈則溪水不竭,素材是寫作的基礎,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積累素材,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學生才能謀篇章、抒真情、成好文。
參考文獻:
[1]巫清平. 掘生活之源 引寫作清泉——略談寫作素材的積累[J]. 語文天地,2016(3):52-53.陳紅余.(2011). 我手寫我心——淺談如何讓學生作文表達真情實感. 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1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