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李懷中 崔香桃 鄭麗英
摘? ?要:玉米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等優點,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采用不同的種植密度會對玉米的產量造成不同的影響。通過種植2種中熟玉米與2種晚熟玉米,研究其在不同密度下的產量,從而分析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關鍵詞:玉米產量;種植密度;影響
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種植者所選擇的玉米品種與其種植密度不匹配的情況,從而影響了玉米的產量。調查表明,合理調整玉米的種植密度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產量,但是玉米的產量不會隨著密度的增大而一直增加,當密度超過最適宜值時,會使玉米出現相互爭奪營養的情況,影響玉米的產量。
1? ?研究意義
現階段,人們對玉米種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播種栽培措施這方面,很少對其進行細化研究,分析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基于此,此次試驗通過對中熟玉米和晚熟玉米在不同種植密度中的產量進行分析,從而得出2個玉米品種合適的種植密度,為玉米高產栽培提供一些簡單的依據和參考。
2? ?試驗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區概況
試驗于2017年和2018年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的新品種示范基地進行,該地區屬于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485 mm左右,總年日照時數為20 395.5 h,無霜期220 d。該示范基地土地平坦、日照良好、水資源豐富,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8.65 g/kg、速效鉀平均含量為201.41 m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993 g/kg、有效磷平均含量為21.65 mg/kg。玉米生長階段的降水量與溫度變化為:2017年4—9月最高氣溫在30~40 ℃,最低氣溫在3~14 ℃,降水量在24~102 mm;2018年4—9月最高氣溫在32~37 ℃,最低氣溫在0~20 ℃,降水量在25~112 mm[1]。
2.2? ?試驗品種與設計
該試驗采用有代表性的2種中熟玉米和2種晚熟玉米品種作為試驗材料,即中熟玉米晉單51與鄭單958、晚熟玉米陜單8806與東單60。試驗在完全隨機的情況下進行,具體情況如下:第1組,6 500株/hm2;第2組,7 000株/hm2;第3組,7 500株/hm2;第4組,8 000株/hm2。每組種植面積均為18 m2,同時保持種植行距,采用人工播種方式調整相應的植株密度。設置4個重復,選取1個取樣。在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對各品種玉米的生長狀態進行觀察和記錄,最后在收獲時測定相應穗數、粒數、百粒數等相關產量指標。
2.3? ?田間管理
在試驗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注意在進行灌溉、施肥等田間管理時,需要盡量與當地種植者的管理方式保持一致。當地種植者在施肥過程中,大多會在對玉米追肥后噴灑清水,減少肥料燒苗的情況出現。種植者會在玉米生長初期對整片地進行灌溉,灌溉大多會采用噴澆灌的方式,在玉米生長的中后階段,主要采取田間灌溉的方式。
3? ?結果分析
3.1? ?不同種植密度對中熟玉米品種與晚熟玉米品種產生的影響
通過分析試驗數據,得出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品種產生的影響如下:在中熟品種方面,晉單51的產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在7 500株/hm2時達到最高產量14 420.01 kg/hm2之后,密度繼續增加,產量隨之開始逐漸下滑。鄭單958的產量同晉單51的產量變化趨勢相同。在晚熟品種方面,陜單8806的產量隨著密度上升至13 010.22 kg/hm2時,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最高產量出現在種植密度為7 500株/hm2時,東單60與陜單8806呈現的狀態相同。所以試驗可得,中熟品種與晚熟品種玉米的產量隨密度增加,7 500株/hm2時達到最高產量,種植密度再增加,則產量下降。
3.2? ?結論與建議
試驗得出,通過合理控制種植密度,能夠使穗數、穗粒數、百粒重數達到最佳的配置,從而提升中熟品種以及晚熟品種玉米的產量。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想要提高玉米的產量,就要對玉米種植過程中的研究進行細化,更加深入地研究影響玉米產量的因素,可以在本次試驗得出的適宜種植密度能夠提升產量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各地適宜的玉米種植密度,并將相關的知識普及給玉米種植者,提升種植者的種植水平,從而實現玉米的高產栽培。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在不同種植密度下中熟性玉米與晚熟性玉米的產量得出:玉米的穗數隨密度增加而增大,是前期增加密度使玉米產量提升的原因,但是后期因為穗粒數和穗重隨著密度增大而減小,約束了產量的提升,所以后期出現了產量下降的情況,因此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
參考文獻:
[ 1 ] 張海燕,侯瑩瑩,王業紅,等.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品種產量影響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9(5):84-85,196.
(收稿日期:20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