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媛 孟愛玲
摘要: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不僅是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更重要的是保證社會成果全體成員公正的享有。當今我國進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問題最大的特點就是各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實際上就是公正問題。對公正問題闡述最全面的就是亞里士多德。正確認識亞里士多德的公正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為實現中國夢過程中解決人民利益問題提供方法論指導。本文從三個部分論述了亞里士多德的公正觀:第一部分從亞里士多德的生活的時代背景論述他對公正觀思想的發展;第二部分闡述了《尼各馬克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關于公正的論述;第三部分闡述了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的真理性價值,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以法律和倫理兩個視角思考。從公正觀的優越性角度研究公正觀的現代意義及給我們的啟示,并分析他的公正觀的局限性,指出它引起我們的深思之處和對當代公正觀的影響。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公正;平等;法律;德行
![]()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產品逐漸增多并且相對出現了剩余產品,如何分配這些剩余產品成為了人們當下噬待解決的時代問題。一定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確立,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分配方式的確立。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分配方式的性質。在奴隸制時期,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社會的產品分配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在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古希臘雅典正處于衰落的時期,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日趨強烈,道德問題陷入了深深的危機。公正問題被提上了日程。
一、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產生,都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環境造成的,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背景,這是人類思想史發展的規律。”思想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一個時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果要正確理解一個人的思想及他的意義,則必須了解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亞里士多德的公正觀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孕育而生的。古希臘人的生活、城邦、政治制度及各位先輩的思想都影響到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的產生及發展。
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臘日漸衰落的時代,內外戰爭使得雅典城邦逐步淪陷,人們原本有序的政治生活遭到破壞,這對一向生活在優越政治社會的雅典公民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打擊,他們日漸失去對高尚倫理生活的信心,不再追求一種德性的生活,轉而追求富裕和官位。對于如此社會,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再也無法體會到幸福,而這時強大城邦的力量不在軍事也不在經濟,而在于對城邦公民精神層面的塑造。亞里士多德在此環境下思考倫理問題,《尼各馬可倫理學》是在論述此方面的重要著作。
二、《尼各馬可倫理學》公正觀主要內容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對公正的定義是:“我們將違法的人和貪得的人、不平等的人,稱為不公正的;所以,顯然,我們是把守法的、公平的人稱為公正的;所以公正的也即是守法的、平等的,不公正的也即是違法的和不平等的。”公正含有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公正即合法;第二,公正即平等。公正即合法即所有合乎法律的做法都是公正的,而公正的做法則能使公民獲得平等。亞里士多德認為行為經過立法者規定即為合法的,而公正即平等則是公正的另一層含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平等是違法的,但并非所有違法都是不平等的,即違法存在于不平等之中,同樣的,合法則存在于平等之中。亞里士多德的“平等”是一個綜合性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在他看來城邦各階級本身是不平等的,如果絕對的平均主義,那么不公平就是必然的事。
亞里士多德將公正劃分為兩個領域:一是分配,二是交往。分配是財富、榮譽和其他東西,都是合法公民享有的分配,在這分配之中存在公平和不公平,而正義要求的是公平。交往又分為自愿交往和非自愿交往。在交往之中也存在合法和不合法,正義要求的是合法。正義作為一種整體的德性,是對他人和自己在過分和不及之間的中道,中道的基本規則是合法的、公平的。分配公正是亞里士多德極其看重的一點,他把分配正義又稱為對等正義,分配公正是公正的特殊組成部分。矯正公正是交往雙方中一方得利與另一方失利之間的中道,在私人交易的過程中,這是公平的。矯正的公正與執法相關,是一種解決不公正現象的方式,是“公正即合法”遭到破壞之后的處理方式。矯正公正出于自愿或不自愿的心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分配公平是基于不平等,正義是基于平等的。矯正公正強調人人平等、平等待遇原則。回報公正是一種主動的公正,是由當事雙方共同完成的。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回報和公正是截然不同的,回報的公正充其量算是部分公正其中的一個類別。人們通常是追求以惡報惡,但是不可否認人們也在追求以善報善。交易的發生離不開人們對以善報善的追求,而最終,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又因為交易而不可分開。回報的公正很多時候恰恰是發生在交易之中的,而貨幣就是這種回報的公正的最重要的“產物”。回報公正其實質就是公平的交換,是在私人交易中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的自愿交易,買賣雙方通過交換成為“同等”,具有平等地位,從而實現公平的交換關系,即交換公正或回報公正,在交換過程中,交換關系的互惠性始終貫穿于交換的整個流程之中,具有規范性與倫理性。
三、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的當代思考
(一)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在奴隸制盛行的情況下產生的,是以奴隸制下的貴族道德為標準,具有他的歷史局限性。公正并不等于正義,只在某些時候平等才等于正義,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保守與革新同在,局限性與超越性并存。
亞里士多德正義原則之間存在輕平等、重美德的矛盾。亞里士多德把公正思想作為城邦生活和一切學術研究的終極目的,不知道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對社會的思考應該從生產力來說明,而不應該用所謂的“至善”理念來塑造,他過重的注重了思想的重要性,并且企圖用道德來拯救城邦。
(二)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的真理性價值
亞里士多德是西方偉大的博學的哲學家,他從哲學的視角的對當時社會突出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思考,闡述了自己的論理學思想。亞里士多德對正義和公正的論證,至今仍為學術界奉為經典論述。公正是貫穿一切德行的最高原則,個人道德要依靠它,社會道德要依靠它。亞里士多德對公正觀的最大貢獻是從現實生活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又在現實中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使公正觀走入現實,亞里士多德對現實中的公正作了重要的也很詳細的分類。他區分社會中有所謂的“自然的公正”,也有所謂的“約定的公正”,換句話說,也就是社會上的關系和行為規范,幾乎都是天成的。社會上的道德和公正,絕大部分是靠習慣。這一思想,成為今日學術界區別道德生活與社會,分別地講自然與約成的先導。按意愿來劃分,亞里士多德又進一步分析了分配的公正、矯正的公正、回報的公正、政治公正,這些公正思想從經濟生活出發,最終回到政治方面,上升為上層建筑形態,為城邦生活提供了生活的準則,也為人們城邦生活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這些創建此后成為經濟學、法律學、政治學賴以成立的依據,也是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倫理學等學科上重大的成就與貢獻。為增進社會進步、增強所有人的利益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啟蒙了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也深刻影響了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構建。
(三)亞里士多德公正觀的當代價值
亞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分配制度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社會分配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效率,更重要的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擴大中產階級的比重,縮小收入差距。
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應當重視制度之維,而且不能忽視德性之維。要正確處理個體德性與制度德性的關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政體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知道,要使當代的政府公正,必須以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追求最高的善。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發生變化,生產力發展不充分,還不能完全滿足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全方位改革,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人民才能過上美好的日子。與此同時,中國根本的社會制度是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保證全社會人們權力和利益的平等,是國家努力的方向,也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方法和途徑。
亞里士多德公正思想肯定守法的公正在公正觀中的重要地位,認為公平更多體現在法治生活中,他的法治思想建立在良法的基礎上,公正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自覺遵守法律。這些觀點對當今中國社會的法制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表明我們今天對公正的追求需要將公民道德與國家制度的建設統一起來,雙管齊下。亞里士多德注重城邦政體的選擇和建設,他認為只有良好的政體才能保證法律對個人的公平實現。而對于我國現在來說,社會主義制度強調人民當家做主,人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憲法保護人民的政治權利和政治利益,在制度上給予了公民極大的平等權利,并予以生產力和制度保證。近年來媒體和輿論力量的發展,使得公民獲得更多平等的發言權。政府責任和權利的公開化和透明化,使得公民更放心地參與政治,公民的政治觀念逐漸增強,成為政府的有力監督者和社會的執行者以及利益的獲得者。亞里士多德強調個人德性,認為公民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彌補制度的缺陷并推動制度的完善。公民素質的提高更是現在我國社會應該重視的問題。
近年來,針對公民素質的提升問題,國家著意給予公民平等權利和平等的利益等各種宏觀手段來提升,雖然已見成效,但是公民的各種誠信問題還是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國家在重視滿足公民物質欲望的同時,兼顧公民精神層面的發展。亞里士多德在論證政治城邦的實現時,強調公正是基礎,而在闡述公正時,又特別強調良好法律的保證作用,認為沒有良好的法律,維護城邦的秩序就是天方夜譚。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完善的階段,法制建設還有待完備。這就需要本著對公民公正尊重的原則,依據我國現實制定符合當下社會的法律制度。我國當下法律的修改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宋希仁.《西方倫理學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頁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
[3]黃顯中.《公正德性論—亞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1月
[4]嚴群.《亞里士多德之倫理思想》.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5]鄧文正.《細讀尼各馬可倫理學>》.三聯書店2011年3月
[6]亞科(Bernard Yack).《自然正確與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劉小楓(編).《城邦與自然—亞里多德與現代性》. 柯常詠(譯).華夏出版社.2010年5月
[7]王巖.《“公正是一切德性的總匯”—亞里士多德正義觀探析》.江海學刊.1996年6月30日
[8]王巖.《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正義觀研究》.政治學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