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紅
摘 要:預習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對初中生的語文成績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本文主要從設計預習內容、教授預習方法、檢查閱讀成果三方面入手,簡要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有效課前預習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課前預習;策略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是在課堂授課之前,學生們先自行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和準備的方式,是初中生們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們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我們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們重視課前預習,還要教給學生們進行有效課前預習的策略。
一、設計預習內容,幫助學生建立預習目標
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基本上每天都會給學生們布置預習任務,但是學生們的預習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只是在預習中翻翻書,沒有預習的目的性。對此,我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一定要精心的為學生們布置預習作業,預習難度要合理,還要有針對性,達到預習目的的同時,提升學生們的預習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課之前,我們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后收集作者“魯迅”的相關資料,查一查這篇文章是選自魯迅的哪一部散文集,以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什么?“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指的是什么?文章的寫作順序是什么?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還有作者是如何構建百草園的四季景象的?有哪些形象的描寫?初步體會作者通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并要求學生們預習文章中的關鍵字詞,掃清文章中的生字障礙,對不懂的詞句、段落做著重的標記。給學生們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預習,能夠充分調動其對文章內容的好奇心,很好的促進學生們邊預習邊思考習慣的養成,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預習效果和自學能力。
二、教授預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預習
初中生們課前預習效果差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掌握科學的預習方法,在預習過程中沒有掌握預習內容的主次。所以,我們在強化學生課前預習效果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們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使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充分的了解教材,梳理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為更好的進行課上學習做好準備工作。
例如,對于八年級語文《白楊禮贊》這篇課文的預習,首先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一遍以上的通讀,先粗讀,發現文章中不認識或者不確定發音的生字和生詞(懨懨、倦怠、婆娑、坦蕩如砥、主宰、妙手偶得等),通過查字典等方式給這些字詞進行標注,然后進行精讀,體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積極思考,對文章中優美的語句描寫和不容易理解的句子、段落進行重點勾畫(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白楊樹算不得書中的好女子,但是他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溫和,更不用說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們勤于動筆,將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到本子上,時常翻看逐漸積累成自己的寫作素材,或者將自己的疑問記錄下來,將自己對文章的感悟寫下來,以便于跟教師和同學交流,提升語文課前預習成效。
三、檢查預習成果,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初中生們在學習中的自覺性還沒有養成,所以對于預習作業的布置,我們在課上教學時要對學生們的預習成果進行檢查,以避免預習作業流于形式,落實不到位的情況發生。而且檢查學生們的預習成果,還有助于敦促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促進學生們自學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們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把班上自律性強和自律性比較差的學生進行穿插分組,在完成課前預習之后,可以引導小組成員進行自檢,相互監督預習結果與預習成效,形成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組內成員一起討論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上進行問題討論和文章大意分析時,請每組派代表進行組間互動,提升課堂氛圍的同時,還能檢驗學生們的預習成果。而且在課上教師也可以對學生們的預習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比如,請幾名學生上臺在黑板上進行生字默寫,其他學生在臺下在紙上默寫,檢查一下學生們的生字掌握情況;還可以請學生們分段朗讀課文,看一看學生們朗讀的流利度;或者提一些與課文相關的簡單問題:文章題目是什么?作者是誰?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檢查只是一種預習監督形式,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們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養成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們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明確課前預習對學生們語文學習及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為學生們提供有效的課前預習策略指導,幫助學生們建立預習目標,教授科學的預習方法,同時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引導學生們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其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蔣海峰.讓“自主互助”課堂更有效——初中語文課前預習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學習,2012,(11):124-125.
[2]潘超然.初中語文課前預習現狀研究【J】.內蒙古教育:B,2017,(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