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宇
記得剛開始工作時,我常常去聽特級教師華應龍的課學習經驗。在華老師的課堂上,學生不用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拘謹的發言變成了迫不及待的搶答,安靜的教室里時而人聲鼎沸,時而鴉雀無聲,課堂上大把的時間留給了學生對話、爭辯,甚至是相互“拆臺”。這樣的亂相讓我憂心,學生的“雙基”能落實嗎?
多年來,帶著這樣的疑惑走來,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這樣的課堂才是本真的課堂、真實的課堂、靈動的課堂,生動地詮釋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課堂就應該讓學生在自由的藍天下放聲歌唱,擺脫“繁與重”“浮與飄”的表象,讓學生大膽表達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觸動心靈深處最敏感的情緒,實現學習的自然生成。
把課堂讓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情懷,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智慧。
一、給學生一個“彰顯自我”的課堂
這些年,我一直堅持這樣的做法: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互換角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而教師則走到學生當中,成為學生中的一員。以“數字與編碼”一課為例,我提前一周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是數字與編碼,并給他們提供了自學提綱:1.認識編碼,并找出它與生活的聯系。2.了解編碼的結構、特點和含義,知道數字所要描述的信息(以身份證號碼為例)。3.根據需要設計簡單的編碼(以班級學號為例)。小組成員分配研究任務,利用一周時間自主研學,可上網百度,可查閱資料,可向家長請教。在這一周中,學生對自學后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可在學習小組里交流、研討。在上課之前,以小組為單位做好上課準備,小組長安排表達能力強的同學為主講人,備好上課的“教案”,所有組員是“備課組成員”,最后由這位小組代表充當小老師,走上講臺,給大家上課,其他組員協助,如準備材料、做簡易PPT等。
課堂上,我會隨機選取一個小組代表嘗試講課,要求并不高,不是要他們講得多完美,有時針對一個知識點、一道有思維難度的實踐題,讓他們找找當老師的感覺,他們很快就能意識到只有自己深入知識本身,深度思考,才能把知識點講懂講透,也只有調動所有學生的主動性,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才能讓全班共同進步。剛開始我們班的教學進度有點滯后,學習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我仍堅持每周把一節數學課讓給學生,讓他們來做小老師,如此一學期、一年下來,學生的進步非常大。
漸漸地,上課的學生發展到全員參與,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越發成熟,學生越來越樂于展示自我。
二、給學生一個“自由互動”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情況,并結合學生的意見,引導他們為新內容進行預習準備。同時,要把課堂的教學目標明確告知學生,讓他們上課時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與教師默契合作,最終成功完成預期目標。課堂上,教師應該給學生留足時間讓他們互相討論、交流,將被動學習變成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學習活動。
如教學“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教學的方式。小組學習前,教師引發問題情境,啟動交往活動:“哪兩個數字相乘,乘積為24呢?下面按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哪組同學方法多。”小組討論開始后,教師應深入某個小組中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或巡視于各小組之間,傾聽學生的聲音,及時表揚表現好的小組,從而增強小組學習的效果。
小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小組是組員先獨立思考解決辦法,然后集中起來;有的小組就是頭碰頭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想辦法;還有的小組是組內先搭檔然后再綜合意見。不論采取哪種方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參與面。小組學習實現了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和協作,學生都發揮了積極主動性,課堂掌握在學生手中。
三、給學生一個“富有生氣”的課堂
如何讓學生們的數學學習富有樂趣、富有意義呢?在教學四年級“折線統計圖”一課時,為了喚醒學生認知與生活經驗的最近發展區,開拓思維空間,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在課末的拓展環節設計了一系列的生活化、情境化的練習。
例如,我出示了東臺市近幾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統計圖,讓學生回答從圖中看到了什么;我出示了自己近幾年的工資情況統計圖,讓學生分析我的工資變化情況,并與東臺市人均收入統計圖進行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我出示了東臺市私家車擁有量情況統計表,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它的價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通過對本地區農民收入和我的工資情況的了解和分析,學生能夠感受到統計在現實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也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對比我與農民的收入統計圖時,學生間接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對學生的關心。同時,在觀察、推理、分析、交流的愉快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運用統計知識解決了生活問題。
四、給學生一個“深度思考”的課堂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既能給思維指明方向,也能使思維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問題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深層次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
如教學“百分數意義”一課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需要中體驗到百分數的意義。教師要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驗、去思考。
例如,判斷兩個人投籃水平的高低時,教師分兩次出示投籃的相關數據。第一次出示兩人的投中次數,讓學生獨立思考能否判斷誰的投籃水平高。通過交流,學生領悟到要比較兩人投籃水平的高低還得有投籃總次數這一條件。這時,教師給出兩人各自的投籃總次數,問:現在能判斷誰的投籃水平高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再一次為提升體驗提供了探究的機會,學生開始冥思苦想:“是投中次數多的水平高呢?還是投中次數和投籃總次數差距大的水平高呢?還是……”這時,即使學生講錯了,教師也不必急著作出評價,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要比較兩個百分數的大小,他們在獨立思考后,會與小組成員交流各自的想法:有的說化成小數比較,有的說化成分子相同的百分數比較,有的說化成分母相同的百分數比較……這時,教師要耐心傾聽,巧妙點撥:“那哪種方法更簡便呢?”自然而巧妙地引導學生再度進行思考,學生對百分數作用的思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一切問題水到渠成,學生也在交流中進行了思維碰撞、深度思考,成為“會學善思型”的學生便指日可待。
管是為了自理,教是為了自學。作為教師,你把課堂讓給學生了嗎?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有心中裝著學生,處處以學生為本,大膽放手,智慧引領,為學生讓出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由、民主、寬松、信任的氛圍中交流對話,大膽探索,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放飛心靈,啟迪智慧,引發思考,從而讓學生的生命之液在課堂中歡快地徜徉,不斷煥發課堂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