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教育在發展,但是改變不了服務對象是“人”的事實。“人,作為萬物之靈,具有自然的邏輯和自組織能力,唯有開發并合理地培養,才是正路”。
海量閱讀是齊魯名師山東濰坊教師韓興娥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式,顧名思義,即課堂40分鐘內,師生進行大量閱讀。
一、海量閱讀,源于教學之本
1.“課內”是課內海量閱讀的時段和場所
課內海量閱讀是必須在課內進行的,它有別于學生課外閱讀,也有別于學生自然狀態下的快餐式閱讀,唯一的家庭作業是小組日記。小組日記實際上是“小組循環日記”,即四個人或六個人一個小組,大家合用一個本子,每人輪流寫一天,寫完后統一交給教師,教師批閱,然后打分、合計,小組成員獲得的總成績作為小組共同的分數。
2.“海量”是課內海量閱讀的顯著特征
海量不同于語文課堂中的文本研讀,也不同于細細品讀,更不同于粗略式的泛讀。在量上,課內海量閱讀因為海量而不輸泛讀;在質上,課內海量閱讀因為海量更貼合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輸精讀。海量繼承了傳統語文教育注重多讀、積累、感悟等寶貴經驗,又點燃了學生們新的閱讀激情,可謂語文教學中開出的一朵奇異的花。
3.“閱讀”是課內海量閱讀的主要方法
韓興娥的教學很淳樸——她先讓學生利用感官“讀書”,例如聽錄音,或者自由讀、開火車讀,然后圍繞閱讀對象直奔中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右腦風暴”,大家熱烈地討論一番。學生們讀著讀著就有了語感,讀著讀著就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所以,教師沒必要作精細講解了。
二、海量閱讀基于文化之蘊
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培養高閱讀能力的需要
“教改必須用高考來撬動,來推動閱讀、寫作的教學。”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一語道破天機,說明國家已經從改革層面上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期望通過高考的指揮棒讓學生和家長對閱讀重視起來。
未來高考將更加注重閱讀,而未來的語文閱讀能力也不僅僅是單純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傳統文化知識比重的增加,也意味著學生不但要擁有閱讀現代文的能力,還要具備比較強的古文閱讀能力。閱讀類型的多樣性,意味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增加學科知識的深度,更要增加知識學習的寬度、廣度。
2.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德育教育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相輔相成。但“立德樹人”需要怎樣落實?“文以載道”這個艱巨的任務將由語文學科更多地承擔起來。
3.突圍閱讀教學困境和實現教育情懷的需要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幼承庭訓,謹遵父愿,兢兢業業從教23年,以期在此人文薈萃之地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力求成為一個讓學生親近母語、愛上語文并輕松學國語的教師。在高考指揮棒的驅動下,家長、學校、教師迫于壓力,仍不得不以成績為主,為此不惜使盡渾身解數。這與筆者的教育理想相悖,也是很多一線教師面臨的現實問題。
大數據時代,所見所想時刻和社會需求保持聯系,與當下最流行、最前沿的科技和思想接軌,無所謂教科書,無所謂科目領域,在犀利的思維指導下,利用互聯網無所不能的知識索引廣泛跨界。所以說,新教育完全可以走在時代還未發生的前沿,像馬云一樣,提前若干年就已經在大家未來必定要走的道路上耕耘了。
三、海量閱讀成于教改之風
1.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薄墩n標》倡導為學生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依托閱讀,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2.符合低年段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研究表明,低年段的兒童好奇心強,但理解能力弱,因此該階段正是培養其閱讀能力的良好時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一個善于思考的學生來說,他在腦力勞動上所花的時間,大約有三分之一用在閱讀教科書上,三分之二用在閱讀非必修的書籍上面。這就告訴我們,海量閱讀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還能激發他們更加廣泛的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陶冶情操、發展思維、樹立志向,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低年段學生經常不求甚解,他們理解能力較弱,注意力和興趣點容易轉移,但同時,他們興趣廣泛、好奇心強、記憶力好、可塑性強。教師可抓住低年段學生的這一心理發展特點,采用巧妙而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為其強大的閱讀能力奠定良好基石。
3.符合語文教學主要目標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使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也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英國教育家哈里·麥多克斯也曾說:“閱讀是學習當中最為重要的技能,90%的自學時間要花在閱讀上。”閱讀教學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師生、生生合作和學生自主發揮進行的教學活動。通過海量閱讀實踐研究,教師一方面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素養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持續提高,讓學生真正在課內海量閱讀中受益。
4.符合部編版教材“1+X”的閱讀導向
全國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說:“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讀一些‘閑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并不一定掛鉤的書。”
現在我們大力提倡“1+X”,即圍繞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同時配套增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自主閱讀。新教材一、二年級就有延伸閱讀,如“快樂讀書吧”,每冊有專門的好書推薦,還有“語文園地”以及相關的閱讀推薦。除此之外,教師依然要做書目推薦,并帶領學生海量閱讀,滿足學生閱讀量的需求。
通過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幫助學生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并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面對海量的數據發現并建構知識,教師應敏銳地感知大數據的相關性,揭示語文的教學現象和發展規律,運用新的海量閱讀教學經驗,訓練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沉浸書海。就讓我們與時俱進,反思傳統語文課堂教學弊端,順應教育的時代需求,為我校乃至所有語文閱讀教學打開一個課內海量閱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