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平 傅素梅
踏上教師崗位已經17年了,至今已經當了12年班主任。回首往事,感慨良多。記得開始擔任班主任時,我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事必躬親,連大園值周都是拿起掃把和學生一起掃地。然而,我很快發現,班上的學生被我管得緊,扣分少,但他們的工作能力較差,只要我不在,班上就一團糟。
這該怎么辦?問題出在哪里?為此,我不斷地求索。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是為了不教。”“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德育而言,即“不管而管,不是傳說”。那究竟怎樣“管”,又怎樣“不管”呢?
一、關鍵時期要嚴格管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在某一個時期,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獲得某種能力或行為習慣,如果錯過這個時期,這種能力或行為習慣就很難形成。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教育的“關鍵期”。
蒙臺梭利最先在教育領域中提出并應用關鍵期理念。蒙臺梭利的“關鍵期理論”將學生發展期分9個階段,這是21世紀初的理論模式。優秀班集體的形成,存在著一定的關鍵期。班級管理的關鍵期是新生剛入學、剛分班的時候。這時,班級是新組建的,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還不是很熟悉,學生心中對于新的班集體的概念較為淡薄,這段時期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都要靠班主任的直接組織和指導。
實踐證明,在班級管理關鍵期中,一個班級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組織紀律,就容易出現松弛、渙散現象。這時班主任要重點抓養成教育,建立和完善班級的規章管理制度,對學生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讓他們懂得集體生活中什么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同時,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那么,良好的班級秩序就會在短期內形成。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城鎮化高中,學生來源廣泛,既有本省學生,又有外省學生;既有本市學生,又有外市學生;既有本鎮學生,又有外鎮學生。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如何將他們融合進一個新的班集體呢?在新生剛入學、學生剛分班的時候,我就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班級公約》,反復地向學生宣讀。對于做得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于違反班級公約的學生,就讓他們寫檢討。開始幾周的時候,特別重視抓養成教育,通過幾周的跟進,學生的良好習慣就慢慢地形成了。
二、班干部隊伍要重點管理
凡是集體,總有一個堅強的核心,班干部就是班集體中的核心,班干部對班集體有著模范帶頭和凝聚作用。他們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對良好班風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只有慎重地選拔和培養好班干部,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漸從繁重走向簡單與輕松。
選拔好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管好班級的重要條件。那么,怎樣才能選到合適的班干部呢?根據個人經驗,一個好的班干部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包括組織能力、號召能力、協調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班干部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做好班主任的助手,才能創設好一個良好的班集體。
在新生剛入學、學生剛分班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填寫“擔任班干部意向書”,摸清哪些學生愿意擔任什么類型的班干部,然后讓他們走上講臺參加競選,由學生投票決定班干部人選。一般情況下,通過競選方式產生的班干部基本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我在接手班級的第一天就組建了一個臨時班委會。這個臨時班委會可以幫助班主任迅速地讓班級走上正軌。在組建臨時班委會時,教師設置較少的崗位,這樣可以在日后對班委會成員進行補充。
對于班委會,教師既嚴格要求,又關心愛護,還要加強指導。開始的時候,我親自處理班級事務,班干部在一旁見習,學習班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后,我逐步放手讓班干部做一些管理工作,班主任充當“主持人”角色,班干部充當“主要演員”角色;最后,讓班長召開班委會,管理班級工作教師充當參謀角色。
三、班級學風要細致管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中學生“從眾”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對其進行正確的認識和分析,強化其積極意義,在班級的日常管理當中加以正確利用,才能促使學生、班級、學校向著健康、樂觀、陽光的方向發展。
學生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對良好的班風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培養優良的班風,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造成一種心理壓力,促使他們按照正確的班風,改變自己不正確的態度與行為。相反,如果班風不好,不良行為就會由于“從眾”而像瘟疫一樣在班級里蔓延開來,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隨波逐流。
我校地處鄉鎮,留守兒童居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都存在很多問題,他們對自己要求很低,缺乏刻苦學習、奮斗拼搏的精神。針對這種狀況,我將抓學風建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任務。每周班會課都會放一些勵志方面的視頻給他們看,如中央電視臺的《開講啦》,經常會講一些社會生活中的勵志小故事,還會請家長們談談對生活的看法。
通過種種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認識到自身知識的不足,從而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激發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一個班級的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強時,一些學習積極性不強的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從而出現“從眾”心理現象。
四、班級衛生要長期管理
班級衛生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班主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一個班級只要成績好了,領導就認可了,家長就滿意了,衛生工作不是很重要。殊不知,學生在一個贓亂差的環境下,如何靜下心來讀書。班級衛生工作也是提高教學成績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一工作要堅持不懈,長期管理。
查·艾霍爾說:“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陶行知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由此可見,習慣對于學生的發展有多么重要啊。作為一名班主任,面對這些可塑性強的學生,我們只要引導得當,就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班級衛生管理的重心是凈化心靈,而非凈化環境,因為凈化心靈既是出發點又是歸宿點,而凈化環境有助于更有效地凈化心靈。那么,如何對班級衛生進行長期管理呢?
班級衛生管理,班主任需要關注“破窗效應”。所謂“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以一棟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避免“破窗效應”是班級衛生管理的關鍵點,重在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學校對清潔衛生工作有著嚴格的管理,每天都會對各班進行評分。對于在班級衛生中被扣分情況,我追究到人,誰打掃,誰負責。如果沒有做好,我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懲罰。每天會多次到教室里去檢查衛生,對一片紙屑、一點污漬都不會放過,各人負責自己座位底下的保潔工作。我每天上課前都會要求學生把桌子擺整齊,桌面上必須保持整潔。漸漸地,學生就不會受到“破窗戶”負能量的影響,去砸其他的“窗戶”,而是及時主動地把“破窗戶”修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