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琦
摘 要: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WTO)之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國際地位也隨之提升。但在加入WTO五年過渡期結束之后,我國正式進入到后WTO時代。在新的時期,我國面臨著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化的局面,外部競爭日益激烈,此外,國內傳統生產優勢弱化,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基于以上,本文簡要分析了在“入世紅利”逐漸消退的后WTO時代,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對策,旨在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WTO;對外貿易:研究
在后WTO時代,我國在人世談判中獲得的過渡保護期漸漸結束,我國市場進一步擴大。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世界貿易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各國之間爭奪國際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包括國內人口紅利的消失、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等等。要想實現對外貿易進一步的發展,需要理清后WTO時代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可行策略和新的發展思路。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利用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對外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國抓住時機,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對國內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經此發展,我國貨物貿易總量位列世界前列,貿易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進出口格局。在加入WTO之后,我國逐漸成長為開放的經濟體,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利用外商投資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促進我國本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大大提升了國內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得益于我國的人口紅利,加工貿易發展導速,加快了城鎮化發展,直接帶動就業人口8000多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農村,大大改善了就業者的生活水平,對外貿易已經成長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我國逐漸進入到后WTO時代,對外貿易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2009年,我國進出口額在加入WTO之后首次出現下降:2012年,對外貿易增速呈現出大幅下滑,從2011年的22. 5%突降到6.2%,標志著我國對外貿易正式進入到次高速增長階段。2014年,我國對外貿易增速繼續下降,僅有2.3%對外貿易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二、后WTO時代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問題
(一)人口紅利衰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利用勞動力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人口紅利一直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源泉。得益于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企業節省大量人力資源成本,尤其一些外貿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大獲成功。
但近年來,我國“用工荒”問題逐漸凸顯,人口紅利呈現衰減之勢。東部沿海地區的用工率大幅度下降,企業招工難度更大,這一問題逐漸蔓延到其他地區,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一去不返。人口紅利衰減的原因有多個方面,如用人成本提升、人民幣升值、資源環境壓力等,人口紅利衰減給我國對外貿易帶來了很大影響。
(二)人民幣不斷升值
由于部分國家的貿易寬松政策,導致人民幣在紅酒貿易中不斷升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企業的出口信心。其實在全球貿易格局的改變,全球經濟形勢惡化的大背景下,國外對于中國產品的需求量降低,而且由于人民幣不斷的升值,且升值速度較快,導致企業出口量降低,這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國際貿易衰退趨勢,這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外貿經濟,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速度較快,導致企業不敢貿然接受來自國外的訂單,這會影響到企業出口的信心。
(三)全球化的環境保護壁壘
在綠色理念的引導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趨勢,各個國家都已經對內制定了一定的環境保護和綠色生產政策,而且對進口產品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進出口標準,避免進口的產品影響到國家環境保護的大政方針。而我國在實際的生產技術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疏漏,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否則我國的產品在出口方面,面對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審核時會存在出口受到限制的問題。對于我國的產品質量不無關系,同時也與我國的環境保護以及綠色生產技術的提升存在關聯。在全球化的環境保護壁壘下,我國的出口產品受到了限制,所以外貿經濟也會受到影響,這對我國的產品生產技術來講,是機遇,也是挑戰。
三、后WTO時代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調整發展戰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我國應當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指導思想,結合我國實際同情,盡快建立符合國際貿易發展規律的貿易體系,制定配套政策,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尤其在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政府應當積極重視科技和人力成本,加強與產業和企業之間的聯動,從而適應新形勢下國際競爭環境。
(二)促進自身主導的白貿區談判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貿易伙伴,多個國家與我國合作建立了白貿區。我國擁有的市場十分廣闊,市場潛力也很大,這對其他國家有著巨大吸引力,有利于促進我國進行自由貿易區談判。2013年我國就試點了上海自貿區,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對于促進經濟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對于外貿企業來說,應當積極開拓新的同際市場,尋求市場互補,尤其發展中國家應當積極與相關企業、國家合作,分散產品出口風險。截至到2015年末,東盟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外貿企業應當積極加強對東盟市場的開拓,實現國際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企業應當積極利用國家政策優勢,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以高鐵產業為例,我國高鐵可利用國家推動高端制造業“走出去”的政策,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歷史機遇,依賴國家倡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銀行,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融資能力?!耙粠б宦贰背h沿線許多國家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缺乏良好的經濟條件,沒有能力進行高鐵等大型工程項目的建設,而利用“石油換高鐵”等資源交換的方式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合理配置資源,不僅能夠解決高鐵建設問題,還換來國與國之問的戰略合作共贏。
(三)提升出口產品質量
理念決定成敗,面對國際市場嚴苛的綠色貿易壁壘,出口企業樹立環保產品理念和綠色營銷理念至關重要。只有保證我國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理念,才能夠進一步強化我國的出口貿易。企業應當樹立綠色環保產品品牌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在產品設計、研發、生產以及營銷的過程中要以綠色環保為基礎,將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進升級,提升產品的科技附加值,以此來打破綠色貿易壁壘,順利進入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后,企業應當積極進行產品的綠色宣傳,把握好國際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的高要求,開展綠色營銷,這不僅能夠促進產品的外貿發展,同時能夠改善國內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和需求,實現環境保護與貿易發展雙贏。
四、結論
綜上所述,后WTO時代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眾多,只有積極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抓住政策機遇,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同時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我國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