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美麗 丁津津 鐘婧 梁巖 申林 顏志飛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企業越來越重視培訓工作,文章主要探討如何建立大中型生產企業培訓組織體系,合理制定各級培訓計劃,加強培訓考核和培訓效果評估,管理內部培訓師等方面內容,為大中型生產企業的培訓體系建立提出思路。
關鍵詞,培訓體系:內部培訓師:培訓考核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21世紀的競爭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企業員工的素質高低,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培訓作為人才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對于全面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建立大中型生產企業的培訓體系,下面我們著重從培訓組織體系建設、培訓計劃制定、培訓分類、培訓考核和培訓評估等方面探討。
一、建立企業培訓組織體系
一般而言,為保證實現企業培訓任務落到實處,大中型生產型企業內建立自上而下、權責明晰的三級培訓組織體系,分別為公司級、部室級和班組級。
人力資源部為培訓工作的職能管理部門,為培訓的一級管理部門,負責公司培訓組織體系的管理,培訓計劃的匯總,公司級培訓的組織實施,培訓效果的考核評估,培訓檔案的建立和管理,培訓經費的預算和開支審批。
部室為培訓工作的二級管理機構,各部室業務負責人為本部室培訓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各部室配備兼職培訓管理員,負責本部室培訓工作的管理,負責與人力資源部進行工作銜接和配合。
各班組為培訓工作的三級管理機構,同時在各班組配備兼職培訓管理員,或由班組長直接兼任三級培訓管理員,將企業和部門的培訓落到實處。
通過公司級、部室級、班組級三級培訓組織體系的建立,企業的培訓工作可層層傳導,步步落實,培訓可覆蓋到全體員工,培訓工作可落實、有抓手。
二、合理制定各級培訓計劃
大中型企業的培訓計劃的制定應該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循環反復的過程。各崗位的員工根據工作崗位和自身的需要提出崗位培訓需求,各部門要結合各崗位員工的培訓需求,總結以前年度培訓工作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在日常管理中發現的問題或缺陷,分析員工績效考核結果與培訓的關聯性,有針對性的制訂本部門的培訓分計劃,將本年度培訓分計劃報企業人力資源部。
公司部分崗位專業性強,涉及人員多,覆蓋的部門廣,需要專業的職能管理部門統籌負責其責任范圍內的培訓工作,并制訂年度培訓專項分計劃。例如,藥品、食品生產企業的質量保證部負責全員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英文COOD MANUFACTURINC PRACTICES.簡稱CMP)培訓企業的安全管理部負責全員安全、特種作業、職業健康等培訓:工程保障部負責工程技術、設備維修、節能減排等培訓:財務管理部負責全公司會計人員(包括車問的二級核算員、成本管理員)培訓:統計運營部門負責全公司統計人員(包括各車問的統計員)培訓。
企業年度培訓總計劃由人力資源部匯總、制訂,明確培訓時問、培訓師、培訓對象、培訓人數、培訓內容、考核方式等,保證培訓計劃的可執行性。培訓計劃報公司班子會議批準后,頒發給各部門執行。人力資源部負責公司級培訓計劃的實施,負責監督各部門培訓計劃的落實。
當然,培訓計劃是可調整的,當國家或上級單位出臺與本企業相關的政策制度時,當崗位需要新的技能和新的方法時,由相關部門發起追加培訓計劃或調整培訓計劃申請,履行相關審批程序,調整年度培訓計劃,保證企業培訓工作能及時有效地開展。
三、大中型生產企業培訓的分類
培訓按照不同的方法有多種分類,下面分別探討按照培訓的對象、培訓的組織方式和培訓的目的進行分類。
1.按照培訓的對象,分為人職培訓、在崗培訓和轉崗培訓三類。
(1)入職培訓
新員T-在上崗前必須進行公司、部室、班組三級培訓。三級培訓分別由人力資源部、部室和班組負責組織實施。培訓內容涵蓋企業文化、職業道德、企業歷史、企業情況、員工手冊、行業相關專業知識、安全生產、治安、消防等規章制度、崗位相關的管理規程、崗位職責等。入職培訓完成后進行由公司、部室、班組分別考核,入職培訓考核通過后由人力資源部簽發上崗培訓合格證,分配到相應的崗位。
(2)在崗培訓
對在崗員工進行崗位培訓,包括其所在崗位專業知識、操作技能以及國家法規、相關政策、公司新的管理規程、新的操作規程等方面的培訓。此外,為鞏同和深化原有的培訓內容,使員工按照管理規范和質量要求做好本崗位工作,根據實際需要可進行同一內容的多次培訓。
(3)轉崗培訓
轉崗指在部門內部或企業內部轉變崗位。企業每個崗位均需具備應知應會的知識和技能,在崗位說明書中明確崗位需接受的培訓內容或培訓清單,轉崗人員必須接受新到崗位的培訓,培訓考核合格后由人力資源部審核并簽發上崗培訓合格證,方可上崗獨立操作。
2.按照培訓的組織方式,分為內部培訓、外出培訓。
(1)內部培訓
由企業內部組織的培訓為內部培訓,也稱為“內訓”。強調組織者是公司,包括聘請外部培訓師和邀請內部人員作為培訓師的培訓,也包括培訓地點雖安排在公司外部,但由公司組織主持的各種培訓。
(2)外部培訓
本企業以外的企業或機構組織的培訓,由企業派出自己的員工參加的培訓為外出培訓,一般而言,外出培訓均涉及培訓經費使用,外出培訓申請按照審批權限經部門領導、人力資源部經理和企業主管領導審批,外出參加培訓的人員返回企業需進行外部培訓報告,如果有必要,由外出培訓人員作為內部培訓師,對相關人員組織擴大培訓。
3.按照培訓目的,分為取證培訓和繼續教育培訓。
(1)取證培訓
按國家和地方業務主管部門規定必須持證上崗的操作人員,應按有關規定參加社會統一取證培訓和復審,未取得上崗證或未通過復審的員工,將不能從事相應的崗位工作,例如壓力容器上崗證、電工上崗證等。
(2)繼續教育培訓
按照國家和有關業務主管部門要求,部分職業每年需要接受一定課時的后續教育,比如會計人員、統計人員。可以是面授,也可以是網絡課程。企業應該鼓勵員工參加與本崗位專業對口后續學歷教育和所在崗位的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取得證書后企業可以給予一定金額的獎勵。
總之,培訓的分類多種多樣,比如從培訓的內容分類,可分為管理知識培訓、專業技能培訓、黨的專題教育等等,企業可按照自身特點進行分類,不論如何分類,將培訓落到實處、培訓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4.培訓的方式及內部培訓師管理
(1)培訓的方式
企業可根據培訓內容采取授課、網絡課程、操作演示、參觀、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技術比賽等多種方式進行。各種培訓方式各有優缺點,在生產企業中,會結合培訓內容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式,但操作演示是崗位培訓中一種常見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式。
(2)內部培訓師
大中型生產企業一般均有內部培養的優秀的人才資源,為了充分利用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發揮企業內部管理技術方面的人才優勢,提高企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企業內部培訓工作專業化、規范化、職業化,大中型生產企業一般會建立內部培訓師隊伍。
內部培訓師原則上為在企業生產、質量、工程、管理等領域從事相關工作,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主要為企業各級管理者和業務骨干。內部培訓師對企業非常熟悉,能夠結合企業實際經營發展情況,策劃開發針對企業實際需要的培訓項目,制訂、實施培訓計劃。
內部培訓師可以分為公司級內部培訓師和部門級內部培訓師,一般對學歷、職稱等有最低門檻要求,經過部門推薦,通過試講或其他方式南相關專家進行選拔.南企業進行聘任,發放內部培訓師資格證書。
企業每年對內部培訓師的課時有要求,比如規定每年不小于10課時,企業根據工作需要安排培訓師授課,培訓師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主動要求授課,內部培訓師進行授課給予一定的講課費,對于內部培訓應為動態管理,未完成公司分配的培訓任務或參訓人員對培訓師效果評價低的,取消內部培訓師資格。
四、加強培訓考核和培訓效果評估
(一)培訓考核
員工培訓后原則上須進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口試、筆試或現場操作等各種有效的方式進行。考核后由組織培訓的部門負責閱卷、評分,并登記考核成績。
培訓考核情況是員工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訓考核成績特別優秀的應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對于考核不合格的要進行待崗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考核不及格的可參加補考,補考仍不及格者,調離原崗位。
(二)培訓效果評價
培訓組織者應根據培訓主題的特點,組織培訓效果的評估,參加培訓人員從培訓內容、培訓師情況、課程設置、對崗位的提升等方面進行評分,3分制或5分制,培訓管理員收集被培訓人員填寫的培訓效果評估表做好分析總結,作為以后培訓師選擇、課程設置、培訓進度管理的依據和參考。
五、做好培訓記錄和培訓總結
員工參加的培訓均應有培訓記錄,誰組織誰記錄,培訓記錄盡可能詳細的記錄培訓主題、培訓師、培訓內容、參加培訓人數等等,每次培訓應有嚴格的簽到表,如下表。
培訓記錄(培訓內容、簽到、考核結果)
培訓記錄編導
組織培訓機構需建立員工個人培訓檔案,每個員工接受了哪些方面的培訓,其培訓檔案一目了然。員-培訓檔案可以保管在各部門,也可以統一保管在人力資源部,培訓檔案至少保管五年。
企業和部門每年對本企業和本部門培訓進行總結,主要內容包括本年度培訓工作內容、培訓缺陷和培訓建議等,作為制定下一年度培訓計劃的依據以及今后培訓改進的依據。
培訓是企業創新和活力的源泉,是提高競爭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大中型生產企業越來越重視培訓工作,通過建立適合本企業的培訓體系,打造學習型企業,培養知識型員工。
參考文獻:
[l]高潔,鐘曉玲.中小型民營企業培訓管理淺析——以cz某科技園區S企業為例[J].商業經濟,2017( 11).
[2]張之悅.企業員工培訓過程中培訓師選拔管理的思考[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8(10).
[3]任瑤淑.建筑企業員工培訓有效性的路徑探微[J].現代經濟信息.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