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豪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很注重課堂教學的提問。一般情況下,老師的提問會以記憶性問題、判斷性問題、簡單對答性問題居多,而思考性問題、批判性問題則少之又少。因此,在課堂中,“高頻率、低水平”的提問屢次出現,老師不斷地問,學生不停地答,師生忙得不亦樂乎,場面活躍,氣氛高漲,但學生是否理解知識?學生是否掌握方法?學生是否構建思維呢?課堂中,老師應該巧設問題,提高問題的價值,貴精不貴多,催化課堂生成,促進教學真正發生。
【案例呈現】這是我校梁老師的一節《三角形分類》,部分片段記錄。
【片段一】梁老師出示8個三角形。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8個形狀不一的三角形,我們進一步研究它們,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1:測量。
生2:比較。
生3:分類。
師:今天,我們就用分類的方法,進一步研究這8個三角形。
【片段二】梁老師組織學生已經把三角形按照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進行分類,在一個小組上臺匯報的時候。
師:請同學們觀察他們這個小組的小記號,為什么把銳角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標上記號呢?
生:因為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有兩個銳角,這樣做能更好區分銳角三角形。
【片段三】梁老師請學生上臺指出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時,有一名學生被一個“躺著”的等腰三角形給難倒了。
生:老師,我找不到頂角。
師:你先想想,什么是頂角呢?
學生想了想,便正確指出這個“躺著”的等腰三角形的頂角。
【片段四】練習鞏固時,梁老師設計了兩題。
一、小鳥回籠。(連線,把相對應三角形的連在正確的名稱)
生1:圖1應該和“等腰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連起來。
師:一個三角形為什么會有兩個名字呢?
生1:因為它不但符合等腰三角形的特點,也符合銳角三角形的特點,所以要連兩次。
二、有獎競猜。(根據提示,猜圖形)
(一)露出一個直角。
生1: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師:它有可能是什么形?
生2:等腰三角形。
師:為什么?
生2:(舉起手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尺)看,老師,這個三角形有一個直角,而且還是等腰三角形。
(二)露出一個鈍角。
生1:它一定是鈍角三角形。
生2:它還可能是等腰三角形,像這樣子的。(到黑板上畫出一個鈍角等腰三角形)
(三)露出一個銳角。
生1:它一定是銳角三角形。
師:是嗎?為什么你這么肯定?
生2:不對,老師。它可能是銳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鈍角三角形。
師:為什么你會這樣說呢?
生2:因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有銳角,只露出一個銳角,不能判斷它一定是什么三角形,所以它有三種可能。
(四)露出兩個一樣大的角。
生1:它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生2:它可能銳角三角形。
師:它可能是等邊三角形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3:不可能。因為它的角不像60°,我可以用三角尺的60°比較。
生4:我還可以把那兩條邊接著畫下去,三條邊不相等。
……
【課后反思】一節平常的《三角形分類》,讓我獲益匪淺,感受深刻。梁老師的課堂雖說不似一些示范課那樣精彩紛呈,也沒有氣氛高漲的活躍場面,卻更像是洗盡鉛華后的平常踏實,尤其梁老師始終圍繞三角形的分類,恰到好處的提問,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真正思考,在操作中不但掌握了知識,突破《三角形分類》中的重難點,更是提升了分類的思想,感受到想象的價值,就這樣,教育悄然發生。
【案例啟示】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會提問學生來考察學生是否掌握知識,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但很多時候,提問變成老師的一種活躍課堂氛圍的手段。為了避免這一現象,課堂中如何設計提問呢?
一、問題呈現,開門見山
從我聽課的經歷中可以發現,幾乎大部分老師會運用大量圖片,生活故事,甚至是游戲的方式,進行知識鋪墊,最后才聚焦到本課的知識,開始教學,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無可否非,這樣做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的魅力。但聯系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看,有時候,我們選擇更直白的問題,開門見山,向學生呈現學習內容,更能大大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在一年級就學習了整理與分類,并且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分類經驗。因此,在片段一中,梁老師并沒有在“分類”這一概念中大做文章,她以問題呈現的方式,開門見山地直接進入新課,干脆利落。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取有舍,更突顯梁老師的智慧。
二、巧設問題,促進發展
一位優秀的數學老師,在一節課中一定會有幾個主問題,把本課的中心抓住,通過深入淺出的提問,把知識有層次性地教授給學生。同時,學生在主問題的引領下,能夠獨立思考、學會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理解和掌握本課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在數學上的發展。
這節課的提問巧在細節,梁老師是一位教學經驗很豐富的老師,她的教學細膩,借助課堂生成,引領學生直奔主題,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在片段二中,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正確把三角形進行分類,本應可以進入下一環節。但梁老師抓住細節,提問“為什么銳角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標上記號?”這個巧妙的問題,彰顯了數學的本質,突出思考的價值,引領學生在這三個小小的記號中理清三種三角形的本質特征,提高對三角形的認知與辨別,使模糊的初識逐漸清晰起來。
在片段三中,學生找不到“躺著”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時,梁老師再一次突顯她的教學機智,精心提問。她反問學生“什么是頂角”,一語驚醒夢中人,促使學生清晰概念,讓學生明白頂角不受位置的影響,最終正確指出頂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數學的本質出發,傳授方法,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才能滿足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
三、不露痕跡,追問深化
在課堂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學生能夠正確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大多數處于淺層次的程度,初步的認識而已,若遇到一些“活”“新”“難”的題目,學生就望而止步,無從下手。因此,課堂中老師的追問,往往起到深化認知,鞏固提升之妙效。
老師裝“糊涂”,是一種既有趣又高招的教學智慧。老師越“糊涂”,學生會越積極,越踴躍。當老師“糊涂”時,學生會揣著“我比老師更厲害”的心情勇敢大膽地發言,深化知識的理解度,獲得更大的成功感,大大地增加自信心,促進學好數學的興趣與信心的增長。因此,老師應學會等待,等待是一種理念,等待是一種策略,等待是一種藝術。
在片段四中,梁老師問到“一個三角形為什么會有兩個名字呢?”這個問題再次直面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明白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從而感受分類的多樣性。
在“有獎競猜”中,梁老師利用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開始了有層次的練習。其次,梁老師不但讓學生判斷“這是一個什么三角形”,還判斷“這可能是一個什么三角形”,每位學生都在積極思考。在“露出一個銳角”時,學生不禁陷進套路,不假思索回答“一定是銳角三角形”,梁老師反問“是嗎?為什么這么肯定?”,這個問題拓寬了思考的角度,再次加深了學生對三種三角形特征的認識。
同時,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梁老師抓住有價值的資源,結合“露出兩個相等的角”,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它可能是等邊三角形嗎?”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空間,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驗證、舉例等多種方式,得出結論,深化了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提升本課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的層次得到升華。
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有著思維的分量,有著思考的深度,有著想象的空間,這都在于問題的巧妙設計。作為老師,我們不僅在課前做好準備,做好預設,而且在課中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結合課堂生成,適當時裝“糊涂”,化繁為簡,把知識化作一個看似隨意的小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深化認識,又使課堂充滿數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