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艷
摘 要:生態體驗教育的范疇非常廣泛,它從感性生命個體的存在一直延伸到真善美的和諧因子上。由此可見,生態體驗教育可以有效糾正我們對事物的傳統認知,促進我們的道德發展與人格再次發育。在當今新課改的教育基礎上,生態體驗教育被作為一門重要的功課加入到了各學段的日常教學中。旨在通過生態體驗教育培養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社會分析能力、民族文明程度以及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生態體驗教育;價值觀;培養方法
怎樣才能將在校學生的價值觀與生態體驗教育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設計?筆者認為,教師要對教育領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并且知道通過什么方法才能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才能讓學生的價值觀長期保持。所謂生態體驗教育,其核心內容就是將環境教育與生態德育融合在一起研究所得的成果。其主要方法是強調一種互惠互通、互依互存、更加高遠、更加明確的教育觀點對學生進行生態德行、生態意識、生態智慧方面的教育與引導。而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則是當前我國社會弘揚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我國人素質的一種體現,更是我國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因此,教師通過生態體驗教育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培育,無疑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舉措。
一、在生態文明理論指導下積極開展價值觀培養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近代出現的文明模式,其核心是突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以及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法則。該法則屬于一種可以與自然長期建立和諧關系、共存關系以及發展關系的本質,同時這也是人類未來發展與生存的前提條件。因此,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可以讓學生對自然環境的各種問題更加了解,這有助于學生將來在這方面的認識與發展。特別是涉及到一些當前自然的主要問題,如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垃圾污染、資源匱乏等。隨著這些問題的不斷暴露,人類逐漸意識到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何等的重要,教師在此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對學生進行生態體驗教育,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正確價值觀以及理性認知。促使學生能夠合理應用所學知識,對自然環境與自身聯系緊密的問題得以科學處理,滿足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改變價值現狀,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念
教師若想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念,就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當前我國社會的現狀,讓學生明白,我國社會正處于一個轉型的階段。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與教學,方能體現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信念以及價值。
例如: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法律條款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每天學習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何等的莊重、何等的權威。以此作為手段,長期保持便可使學生養成一種敬畏法律、敬畏社會的意識,此種意識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就是一種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同時,教師可結合社會輿論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從當前的網絡、廣播、周刊、論壇等領域中,教師可尋找到任何想要引導學生的內容。與此同時,教師還可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如電影、小說、微視頻等強化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認識。如可以建議學生觀看電影《后天》、《流浪地球》等,或者建議學生閱讀《三體》等特別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學內容。以此為法,學生興趣使然,便會主動的參加到學習與思考中,同樣會積極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學習與宣傳。
三、開展多元體驗,尋求實踐中建立正確價值觀
生態體驗教育作為一種長期養成教育計劃,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引導與培養才能奏效。同時教師可以將之理解為是一種“在學習中尋求實際,在實際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回歸理論”的教學模式。所以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要只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方面的灌輸,而是要結合實際,通過實踐的形式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學習生態體驗、感受生態體驗、應用生態體驗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推動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帶動學生的實踐興趣與能力。在此教師要扮演一個導師的形象,與學生一同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學習與建設中,通過交流合作的方法找尋方案,實現“體驗式”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進行生態體驗教學的時候,要本著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理念進行課堂設計。教師可結合社會時事熱點、社會調查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專題演講活動、生態文明宣導活動等方法去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讓學生養成一種高尚的道德修為,為學生將來的發展與進步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此教師要特別注意的是,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分析學生的參與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并且要將學生的熱情和特長發揮到極致。這樣不僅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實現多元化的教育體驗,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樹立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營造生態教育,全面構建校園生態體驗文化
生態體驗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通過教師的感情帶入,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溫度,有感情的,是自己能夠切身體會到的。一切事情都是從小事做起,在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這一準則,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基礎上體現自身存在價值。
例如:教師可以將校園作為一個既定的范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認知,構建一個校園生態體驗文化圈。首先從人身上進行分析,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敬重師長、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其次是從自然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如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設施、愛護學習環境等。以此為法,不僅可以打造一個生態文明教育環境,而且還能有效構建校園生態體驗文化氛圍,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
總之,生態體驗教育不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而是以思考、分析、實踐與應用為主。生態體驗教育作為一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德行、激發學生的熱情、鍛造學生的性情,突顯人與自然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根本所在,才能讓學生認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摸索出改正方法。
參考文獻:
[1]肖巧玲,張氣.生態體驗式游戲: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評論,2015(07):106-110.
[2]湯偉群,周紅霞,康夢娜.生態體驗式德育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研究[J].職教論壇,2017(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