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把培養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核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的活力。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學生的心理,選擇適應他們的學習方式,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本文特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如下探討。
關鍵詞:創新;靈魂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把培養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核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的活力。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學生的心理,選擇適應他們的學習方式,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本文特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如下探討。
一、創建情境,促進創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學習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與興趣,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沒有求知欲,就沒有學習。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的火花。如教學《七月的天山》時,我首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天山的錄像,讓學生欣賞天山夢幻般的景色。在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中,激發了學生暢游天山的欲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就及時激發學生的情感,設計問題:你喜歡天山嗎?想不想看看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天山的?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課堂上盡可能地表揚學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一種辦法,但我覺得能認真地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種更有效的辦法。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愛的關系,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為了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鼓勵學生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說,想說就說,各抒已見,形成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交給方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突破口,要善于啟發學生敢于尋疑、質疑,由“疑”引發思維。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與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操作實踐、相互討論中質疑、釋疑,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惑——不惑——新惑”的動態發展過程。
學生的學習只有在明確了“我要學什么,我要了解什么”的基礎上才會主動去探求,否則學生學習自主性、主動性的培養將成為空談。“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新理念意在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布魯納提出,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身體力行才能獲得知識。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便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努力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死記硬背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注重激勵學生的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源于生活”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重塑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過程。體驗了多少,體驗了什么,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尊重學生真實的生活感受和體驗,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三、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活動中往往沒有注意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換、相互影響的作用。近幾年的課堂教學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對于全班教學、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常被用于低層次的學習任務,而真正需要集思廣益,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的高層次學習,由于沒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和責任到人,小組形同虛設。學生在課堂中貌合神離,只是“孤獨的個體”,沒有真正達到互幫互助,互教互學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準備,形成學習小組,培養教學助手;掃除心理障礙,敢于暢所欲言;激發合作意識,營造學習氣氛。
課堂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在學習過程中對照學習目標,尋找學習差距,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方法進行自主評價、他人評價,以促使自己學習目標達成。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共同解決問題,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使自己自始自終都處于一種成功、活躍的學習狀態。
四、聯系生活,促進創新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創新的閱讀教學,不僅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還要改造、提煉學生的生活經驗。創新閱讀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此外,還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掛圖、投影、多媒體課件及模擬實驗、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鍛煉其敏銳的語感。一句話,激活經驗,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如《落花生》一課,敘述的是作者一家嘗自家種的花生,父親借說花生教育子女的事情。如果在讀懂課文之后,引導學生回溯一下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路,不但可以學到作者以事情發展的自然過程為順序,以人物的對話為重點的表達方法,還可以從文中人物那里,學習將花生的自然屬性(埋于地下)與人的品格(做有用的人)有機聯系起來的這種以物喻人、托情于物的觀察事物、感悟人生的方法和思想。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為我們打開了春天的大門,在充滿探索、創新和建設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學生的頭腦變得更會“辯”,雙手變得更能“干”,眼睛變得更善“看”,嘴巴變得更愛“說”。讓學生真正變成語文學習的主人,獲得主動、健康、活潑的發展。只要我們能及時優化創新觀念,一定能促進學生發展。
作者簡介:
信景華,女,漢族,45歲,1997年參加工作,一直從教于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工作中,敢于創新,默默奉獻,不求回報。贏得了廣大師生、學生家長、社會同仁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