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麗珊
摘 要:所謂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意義?!稊祵W課程標準》中使用“體驗”來刻畫數學活動的過程目標,并在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兩個具體目標的闡述中多次提到,足以看出它在學生的探索與研究活動中的重要性。體驗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學生智慧的生長點,體驗學習是整合三維教學目標的橋梁。
關鍵詞:體驗學習;設計;生成;形成;創新;價值
引言:
細心的老師會有這樣一個發現,以往教學大綱對知識的要求是“了解、理解、應用”,而新課程標準同時特別強調了學生“經歷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體會了什么”。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體驗”成了整個文本中的一個關鍵詞,出現有38次之多,它貫穿于課程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三部分之中,每部分都提到“體驗”問題。新課程如此強調學生的體驗學習,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去設計呢?
一、創設情境,體驗問題的生成
學生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欲望,他們的智慧迸發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因為情境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讓學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維活躍;情境能催動學生的靈感……一言以蔽之,情境能促進學生感悟。如果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身臨其境”,親自體驗學習過程,即需要他們“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就會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一課,在認識毫米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于是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長度單位去量周圍一些物體的長度。孩子們拿出尺來量了,有的量課桌的長度,有的量書本的長度,有的量橡皮的長度。在測量中,他們感到某些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不夠用了。當量到橡皮厚度時,發現連1厘米都不到。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老師,量橡皮用厘米做單位還不夠精確,要有更小的單位。”學生陷入了深思:“用什么單位好呢?”由于學生體驗了問題的生成過程,切實感到問題是實際生活的需要,“毫米”在學生體驗中呼之欲出了,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體驗鮮活事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能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動力。而且,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一旦在日常的生活中碰到尚待解決的問題,自然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因此,我們要創造條件,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提供給他們樂于接觸的,有數學價值的現實題材,使他們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自主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
學生學習教學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它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固化新知識的一個有意義的過程。正如有的同學說的那樣:“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動手做,才能學得會。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我會記?。蝗绻屛覅⑴c其中,我就會明白。”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把新知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
如:《加法的意義》一課,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加法產生的過程,然后才能理解加法的意義?;谝陨系恼J識,我覺得可以這樣設計教學:
(一)提供給學生一些棋子、撲克牌、小棒等物品,讓學生自己創造出一些加法。
(二)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再全班集體討論交流。學生創造出來的加法有下列一些情況。
①兩堆棋子合并在一起,把兩疊撲克牌合到一起,把兩把小棒合并到一起……(師生共同總結出這些加法的共同點,都是把兩部分“合并”成一部分)
②把幾個棋子與幾張撲克牌合在一起。理由是:不考慮是什么具體的物體,只考慮幾個與幾個合并,最后得到的是總個數。
③把撲克牌上的數字9與數字4合并起來,得到13。得出:兩個數也可以合并成一個數。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說明,學生親身體驗了加法的形成過程,這個知識是學生他自主發現的、自主探究出來的。整個艱辛的探究過程,也讓學生真正體驗了探究知識奧秘的樂趣。其實,“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創造出來。
三、互動交流,體驗創新的樂趣
讓學生體驗成功是激發他們的更大的熱情投入自主學習的需要。正如北師大教授肖川所說:“從知識掌握到智能的發展取決于知識本身的性質,更取決于個體掌握知識的方法?!睂W生獲得豐富、深度的體驗,在課堂中互動交流,使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才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如學習“加減法應用題”以后,一位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小強家離學校900米,小麗家離學校400米,小強家與小麗家相距多少米?”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個個不甘示弱,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他們根據居住的位置說出了多種答案;如果兩位同學住在學校的相反方向,應該是900+400=1300(米);如果兩位同學住在學校的同一方向應該是900-400=500(米)。還有的說,如果小強家小麗家和學校位置是三角形的,那就很難求出兩家相距的米數,但相距的米數總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
結束語:
這樣的討論,這樣的互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中激活了思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人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徐世貴 著 2003.11 開明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7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