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妍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2.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
過程與方法:1.通過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并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重點: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條理地思考與表達。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村中有個池塘,A、B兩點分別位于這個池塘的兩端,小明想用繩子測量A,B間的距離,但繩子不夠長,你能幫他想個辦法嗎?
(師觀察學生想辦法,但未想出)師:小明叔叔幫他出了一個這樣的主意:
如圖:先在地上取一個可以直接到達A點和B點的點C,連接AC并延長到D,使CD=AC.連接BC并延長到E,使CE=CB.連接DE并測量出它的長度,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師:哪位學生能說出為什么?(學生說出并相互補充,并說出每一步的依據。)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二、合作探究
例一:小強為了測量一幢高樓高AB,在旗桿CD與樓之間選定一點P.測得旗桿頂C視線PC與地面夾角∠DPC=36°,測樓頂A視線PA與地面夾角∠APB=54°,量得P到樓底距離PB與旗桿高度相等,等于10米,量得旗桿與樓之間距離為DB=36米,小強計算出了樓高,樓高AB是多少米?
師:讀題,已知什么?未知什么?
學生審題找出已知未知。
師:我們將已知的標在圖中,根據實際,圖中還隱藏著什么已知條件?
生:兩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師:已知的未知的標在圖中,你發(fā)現它們分別是兩個三角形的邊和角,這兩個三角形又會是怎樣的關系呢?
生:兩個三角形全等。
師:兩個三角形全等,你又想到什么?
生: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對應邊相等。
師:那AB呢?
師:哪位學生能總結一下思路?
生:根據題意先證出△CPD≌△PAB(ASA),進而利用AB=DP=DB-PB求出即可。
師:大家說出過程,我寫出來。
師: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一些難以直接測量的距離問題,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將這些距離進行轉化,從而達到測量目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體會轉化思想,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式訓練:課本P88你能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例二:如圖所示,有一池塘,要測量池塘兩端A、B的距離,請用構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設計一個測量方案(畫出圖形),并說明測量步驟和依據。
師:本題讓我們設計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的一種方法,大家可以回顧這節(jié)課開始測量池塘兩端AB的距離方法,哪位同學說下怎么設計?
生:在平地任找一點O,連OA、OB,延長AO至C使CO=AO,延BO至D,使DO=BO,則CD=AB,依據是△AOB≌△COD(SAS)。
師:設計時,要注意什么?
生:設計時,只要符合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測量的線段在陸地一側可實施,就可以達到目的。
師總結:在解決方案設計探究問題時,符合條件的方案設計往往有多種,解題的關鍵在于通過分析,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構造出全等三角形進行解決。
設計意圖:例二是前面問題情境的提升,問題情境是給出問題,給出方案,例二是給出和問題情境同樣的問題讓學生設計方案解決問題,鞏固并檢驗學生掌握情況,思維能力是否形成,也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鞏固新知
要測量圓形工件的外徑,工人師傅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卡鉗,點O為卡鉗兩柄交點,且有OA=OB=OC=OD,如果圓形工件恰好通過卡鉗AB,則此工件的外徑必是CD的長,其中的依據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 )
A.SSSB.SAS
C.ASAD.AAS
解析:如圖,連接AB、CD.在△ABO和△DCO中,OA=OD,∠AOB=∠DOC,OB=OC,∴△ABO≌△DCO(SAS),∴AB=CD.故選B.
四、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學生相互補充教師指點)
五、作業(yè)布置
課本課后習題1,2
六、板書設計
(一)利用全等三角形測量距離的依據 “SAS”“ASA”。
(二)運用三角形全等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反思:
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教學,一下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不自覺地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了解到全等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課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小組間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設計方案,積極思考,勇于交流,在活躍的氣氛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