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儒超
摘 要:本課主要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關鍵字:重復;重疊;韋恩圖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10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發展,并初步感知數學的嚴密邏輯,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磁鐵、圓形圈、學生數字卡片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播放《喜洋洋與灰太郎》片段,提問:同學們都喜歡動畫片里的什么角色?
那么大家猜猜老師都喜歡誰?
(一)現場調查,直觀感悟。
出示喜羊羊與美羊羊的圖片:
對一部分同學進行調查,如果你喜歡喜羊羊,就把名字卡片貼到喜羊羊的下面;喜歡美羊羊,就貼到美羊羊的下面,如果兩個都喜歡,那么你就各貼一張,
(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
師:根據這些同學的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師:誰愿意上來數一數,黑板上一共有多少張卡片,?
師:請剛才進行調查的同學站起來,大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人?為什么人數不一樣呢?
(三)重新排列,理解“重復”。
1、師:我們找找看,兩樣都喜歡的有哪些人,哦,這樣找,有點累,你能把這些兩樣都喜歡的人重新放個合適的地方,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嗎?
師:誰愿意上黑板來擺一擺呢?
2、突出重復。
師:這幾張名字怎么辦?
3、揭示課題
師:生活中像這樣有重復現象的問題,在數學上我們把它叫做“重疊問題”。
板書:重疊問題
二、探求新知
(一)引出集合圖,加深理解。
師:剛剛同學們表現的太好了,那么你們能不能自己設計一張圖?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兩項活動都參加的人,哪些是喜歡喜羊羊的同學,哪些是喜歡美羊羊的同學。先自己想想,畫畫。然后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說說你的想法。
1、學生畫時,老師巡視,選幾幅有代表性的展示。
2、展示學生作品,并讓學生介紹圖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二)揭示韋恩圖
師: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創造了這幅圖,知道嗎?我們的想法和英國的數學家韋恩一樣,在1881年,韋恩最早發明了這種圖,后來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稱之為韋恩圖。
(三)整理畫法,完成板書
師:接下來我們把同學們創造出來的韋恩圖搬到黑板上來,用一個圈表示喜歡喜羊羊的同學,再用一個圈表示喜歡美羊羊的同學,這兩個圈怎樣擺放,誰愿意上來擺一擺?
(四)深化對韋恩圖的認識。
對于韋恩圖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深化了解。同桌互相說一說。
(五)數形結合,掌握算法
師:根據這幅韋恩圖里的數據,能列式計算這一小組的人數嗎?
師:現在我們能用這么多方法算出剛才參加調查的人數,是誰幫了我們的大忙啊?
師:想不想用韋恩圖來解決幾個生活中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新知
(一)P110第2題。
今天我去學校旁邊的開心文具店調查了他們的進貨情況:昨天進的貨有:……今天進的貨有:……兩天一共進了多少種貨?你會列式計算嗎?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三年級有20個同學參加興趣小組,其中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的有15人,參加語文興趣小組的有13人。
既參加數學興趣小組又參加語文興趣小組的有幾人?
只參加數學小組的有幾人?
只參加語文小組的有幾人?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一個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