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琳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它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學習的目標不僅是幫助幼兒形成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日常生活的價值,結合集體教育活動,在保證數學學科系統性和專門性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游戲活動中為幼兒創設數學學習的機會,從而為幼兒的數學學習提供全面支持。以下是我在小班數學教學中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數學教育;興趣培養;創設活動;隨機教育
一、激發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
綱要指出,要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興趣能促使幼兒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因此,激發和保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充滿興趣。教師在設計數學活動時,應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幼兒感興趣的素材。例如,小班幼兒對玩具感興趣。針對這一特點,我在學習“5以內點數時”拿出各種各樣小朋友感興趣的玩具來讓幼兒學習點數,以激起幼兒們的興趣。把幼兒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了,就能很快掌握所學內容。同時在學習“認識上與下”時,我也采用同樣方式,將玩具以及幼兒感興趣的物品分別放在桌子上面和下面,請小朋友說出自己最喜歡玩具所放的位置,讓幼兒直觀、輕松地理解并認識了上和下的概念。除了玩具,動物對幼兒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小班數學“認識長和短”中,我利用袋鼠、猴子、小貓、小老鼠以及小兔子等動物,讓幼兒自己觀察動物尾巴的長短,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了長、短概念。總之,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運用生動有趣的學習形式,有利于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與集體教學相輔相成的活動
為了配合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相對固定的活動,也可以設計一些臨時的、有針對性的活動來幫助幼兒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游戲是小班幼兒學習的主要形式。在一次圖形認知和集體教學活動后,我讓幼兒進行搭積木游戲,幼兒在拿到積木時,看到跟教學活動時認識的圖形一樣,都很興奮,都各自拿著自己的積木說出圖形的名稱,感到自己認識了新事物,學到了新本領而自豪。又如,學習了2和3的形成后,在接著的大課間活動中,我讓幼兒玩“捉小魚”的游戲,先捉到一只小魚,接著又捉到一只就變成了2只,讓幼兒知道,1添上1就是2。然后手中有2只小魚時又捉到1只就是3只了。幼兒對游戲很感興趣,而且把所學知識運用到了游戲中,真正做到了學中玩,玩中學。
三、將數學貫穿在一日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
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無不以一定的數量形式存在,無不體現著一定的數學概念和數理邏輯關系。日常生活和集體教學活動一樣,能為幼兒提供寶貴的數學學習機會和經驗。
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如在晨間鍛煉拍皮球、跳格子等活動時,我們可以鍛煉幼兒的數數,在進行游戲的同時引導幼兒邊數數邊看自己拍了多少下以及跳了多少格子。接著的早餐時間,如吃包子,吃完了1個又吃1個共吃了2個包子,鞏固了小班數學中2的形成。又如,課間操活動時可以讓女小朋友排成一隊,男小朋友排成一隊,讓幼兒看看女小朋友多還是男小朋友多,無意中就讓幼兒將數學中的“多、少”通過親身體驗,更加明白。此外,幼兒也可以參與以下活動:清點用餐人數,派發與擺放餐具,觀察點心的形狀等,這些活動既能培養幼兒的計數、對應、形狀認知,還能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離園環節,教師通常會處于忙碌狀態,但如果有滲透數學教育的意識,妥善安排,不僅能改善離園環節的忙亂狀態,還能豐富幼兒的知識。例如師幼共同回憶當天在園活動,以幫助幼兒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概念。還可以請幼兒思考昨天你做過什么?今天你又做了什么?明天你還想要做什么?幫助幼兒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相信有鮮活事件的支撐,幼兒對“昨天、今天、明天”這樣的抽象概念更容易理解。
總之,數學學習活動需要將正規和非正規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如果教師只關注集體教學活動,忽視生活體驗,將幼兒的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割裂開來,那么,幼兒的數學學習就會成為一個缺乏生機的封閉系統。因此,我們要足夠重視日常生活的價值,從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讓小朋友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同時,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放飛區域,收獲夢想——淺談如何有效開展小班數學區域活動[J]. 陳琳,王文云.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10).
[2]幼兒園數學教學游戲化的實現及價值解讀[J].王淑桃.學周刊.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