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娜
摘 要:語文實踐活動是為了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實踐,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語文知識,還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踐學習;小學階段;語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實踐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語文是小學基礎科目,也是一門開放課程。教師教學不能只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所謂“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實踐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主動學習,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一、積極開展實踐學習,增加語文學習樂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探索世界有著強烈的欲望,現代教學工具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拓寬學生認識世界的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越來越大,對課堂的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需要為學生構建內容豐富、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語文課堂以教師講知識,學生聽知識為主,時間一長學生便沒有了興趣。尤其是小學生,這一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能夠有參與性的活動。語文實踐活動,符合這一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在實踐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孩子們能夠通過實踐直接獲取知識,積累經驗。語文實踐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愛上語文,主動學習語文。例如,在學習古詩時,我組織古詩朗誦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古詩的魅力。在學習童話故事時,我開展了童話觀影活動,利用多媒體在課堂為學生播放童話故事影片,激發學生對編寫童話故事的樂趣,并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拓寬的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構造自己的童話世界,向他人講出自己編寫的童話故事。
二、結合生活進行實踐,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填鴨式教學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卻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挖課本內容,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實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課本內容是人們由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因此,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走進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掌握知識。例如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講述的都是民間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教會學生正確讀出生字生詞,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感悟民間故事中主人公的優秀品質,體會故事歌頌的優良品德。在學習課文前我為學生布置搜集民間故事的任務,讓學生聽家里的爺爺奶奶等長輩講民間故事,并將聽到的故事簡單記錄下來,在課堂中分享給其他同學。此外,生字生詞的學生也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工具書解決文章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并做好標注。通過課前的實踐學習,學生對民間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在學習過程中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字詞的解決節省了課堂大部分時間,使得我預留了更多時間給學生講故事。在講故事環節,一些學生運用了學過的成語,把故事講得生動形象,十分精彩,獲得同學們的掌聲。由此可見,結合生活進行實踐,可以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讓學生意識到書中的作品來源于生活,并且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實踐學習提升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實踐學習中能夠獲得不同的提升。低年級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生活,對于語文科學并不熟悉,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開展語文實踐,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為日后語文學習奠定基礎。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語文基礎,這一階段的語文實踐活動側重于知識探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究,激發學生創造力。高年級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階段的實踐活動側重于語言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能力的訓練。整體來說,實踐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在班級內組織演講比賽,學生在演講過程中既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由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再比如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學生在交流、辯論過程中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文組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等。不同的實踐活動對學生具有不同的影響,教師需要合理開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語文實踐學習對小學生學習語文具有重要影響,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改善傳統語文教學,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并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邢勝月. 關于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分析[J]. 學周刊:C,2012(9):143-143.
[2]岳輝.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認識與思考[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08(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