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代建筑設計發展至二十世紀,掀起了一場以荷蘭為中心的頗具影響力的風格派運動。新造型主義作為荷蘭風格派運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詞,以蒙德里安、凡·杜斯伯格、奧德等設計師為代表,用理性的設計思想和獨特手法把藝術與建筑聯系起來。雖然新造型主義從形成到解體的時間極其短暫,但它的設計思想和表現方式卻對傳統建筑產生了沖擊,甚至對現代建筑設計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對荷蘭風格派中建筑的新造型主義形成與解體進行分析與研究,進一步探索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在現代建筑中的體現,能夠為當代建筑設計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風格派;新造型主義;設計思想;建筑設計
一、荷蘭風格派概述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洲各國二次工業革命后,整個西方社會受到向現代化轉變、工業高度發展和社會經濟基礎轉變的各種影響,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社會的動蕩不安,導致歐洲社會矛盾復雜和社會生活混亂。一些藝術家及設計師面對這樣的現實社會,開始突破傳統藝術思維的束縛,用自己獨特的思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反映社會現實。因此,1917年荷蘭吸引了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到來,他們帶來不同的文化思想,推動了以荷蘭為中心的一場現代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荷蘭風格派藝術設計運動,對傳統藝術思維及表達方式產生了強大沖擊。荷蘭風格派是由志同道合的設計師、藝術家等組成的一個相對松散的團體,并在《風格》雜志上發表觀點。
風格派的主要代表有蒙德里安、凡·杜斯伯格、奧德等,他們都認為在設計上應追求一種新的平衡與秩序,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提出了具有抽象幾何結構的風格,并強調反復運用,在色彩上強調中性色和基本原色的應用,并將其運用到建筑、家具、產品等設計中。新造型主義作為荷蘭風格派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抽象幾何結構的藝術風格。雖然新造型主義從形成到解體的過程較短,但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二、新造型主義的形成原因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審美也不斷地向前發展,在歐洲都有不同時期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的多層次更迭交錯。無論設計風格還是設計理念都與當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及歷史文化緊密相連的,設計師、藝術家及建筑師的作品都是對當時生活的反映,把環境、社會、文化和審美等因素統一融合,形成具有時代性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
(一)當地地理環境影響
新造型主義形成地是荷蘭,荷蘭位于歐洲,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氣候溫和,促進了荷蘭農業、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憑借荷蘭的優越地理環境,荷蘭的生產力提高很快,產品的商業化程度很高,因此荷蘭商品在歐洲甚至其他大洲進行貿易,進一步帶動荷蘭與歐洲各國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歐洲各國之間交流日益頻繁,其中荷蘭與歐洲各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這為荷蘭新造型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多元文化基礎。荷蘭以商業立國,注重市場貿易,尤其是海上貿易,這推動了荷蘭造船技術和生產的發展。為荷蘭海上貿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這都體現了新造型主義形成正是受荷蘭的地理環境所影響。
(二)荷蘭社會經濟的影響
歐洲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物質資料,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進一步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給建筑及相關設計行業提供了技術與材料更新的條件,進一步提高了設計的科學性和審美性統一,推動設計多元化,創造更多的具有藝術形象的設計作品,為新造型主義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沖擊著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使更多工人失業,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加劇了社會矛盾。尤其在荷蘭,這種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給該國帶來了危機,使人們在面對這樣的社會經濟現實時,激起了對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憶。在這種情況下,更多設計師及藝術家紛紛遠離現實社會,追求理想的生活。新造型主義者在藝術與生活的聯系上,認識到了想實現理想的生活不只能用政治手段,還可以用藝術審美的方式來實現憧憬中的美好生活,這使新造型主義的形成具有藝術與社會現實的統一。
(三)荷蘭歷史文化及立體主義的影響
無論設計思想還是藝術風格,往往離不開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影響。荷蘭新造型主義具有本土的歷史文化底蘊,正是因為設計師及藝術家的歷史文化基礎,影響了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與審美價值。荷蘭新造型主義表現出設計師和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荷蘭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以來,強調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社會自由平等觀念深入人心,推動荷蘭傳統文化中藝術從貴族、教會等上層社會轉向大眾平民,融入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荷蘭文化及藝術更多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促使新造型主義在藝術及設計方面與人們現實生活聯系密切。
另外,新造型主義的形成還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新造型主義主要代表蒙德里安在形式構成與色彩構成方面將物體的形狀和色彩進行抽象化,把物體本質進行幾何化、分解、重構,這正是受畢加索立體主義的影響。立體主義強調把事物進行分解,用幾何形來重新組合視覺關系,在平面中表現出立體感,但仍是二維空間的形式。新造型主義在立體主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物體結構幾何抽象化,并與簡單化的表達結構聯系,讓事物之間產生平衡與和諧之感。
三、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及表達
(一)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
新造型主義強調通過形式、色彩等的組合進一步簡化為水平線和直線組成的幾何形體,在色彩上采用三種基本色的紅、黃、藍構成一種和諧與平衡的美。可以說它是一種注重純粹造型的設計思想,不是用現有的元素,而是用抽象和幾何的造型把具體事物轉化為一種抽象表現的事物,表現出一種具有平衡與和諧的抽象空間的概念。設計作品呈現出一種平衡、和諧和簡潔的特征,體現了新造型主義在自然與精神層面上構成一種平衡和諧的藝術境界。從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成》(如圖1)這一作品可以看出,它運用了粗重的黑線條組成不同的幾何矩形,各矩形構成抽象形式,右上方主體色調為紅色,左邊下面為藍色小塊,其余黃色與白色構成一種抽象藝術畫面。作品運用直線和直角構成抽象形式,在色調上采用了紅、黃、藍三種原色來配合,從而達到一種平衡及和諧的抽象美的畫面,體現了新造型主義的幾何抽象設計原則,同時在形式與色調之間達到了一體化的效果,產生出平衡和諧的感覺。通過藝術的造型抽象化和幾何化,使得該形式造型簡單,但表現的內容卻很豐富。它的自然與精神、平衡與和諧等抽象設計思想對現代建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新造型主義的藝術特征
新造型主義主要強調形式與色調的抽象構成,把具體事物形式與色彩進行抽象和簡化,組成一種事物的本質形態。新造型主義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一種造型性和客觀性,反對自然浪漫主義的幻覺表現,而是運用簡化和抽象的客觀性表現,構成一種簡潔與和諧的畫面,體現了新造型主義達到平衡與和諧的藝術宗旨。新造型主義的藝術特征主要有三點:一是統一性;二是時代性;三是審美性。
首先,它具有統一性的藝術特征,在形式與色彩上構造產生平衡與和諧的造型語言,在構造中形式與色彩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體化,產生具有統一的畫面,并且強調個體與整體的統一,體現了新造型主義的統一性特征。其次,新造型主義具有時代性,它對形式的造型、色彩的運用和結構空間的分析,都是具有時代性,用自己的獨特思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生活。新造型主義以和諧與平衡的設計形式來追求一種空間平衡感和次序感,給予當時社會一種新的抽象藝術的視覺形式。最后,新造型主義的審美性是新造型主義的設計師及藝術家對待現實社會的思想和觀念,強調平衡、有序的藝術審美表現,以平衡、和諧的美來賦予作品的藝術表達,使藝術作品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三)新造型主義的設計表達
造型要素主要是由水平和垂直、三種原色、三種非色素組成的,它是新造型主義的重要表達。這些要素組成平衡、和諧、自然與精神等抽象設計形式。許多新造型主義設計師在這些設計理論基礎上也在不斷進行變革。在新造型主義設計思想上進一步設計與表達,并從設計表達中對點、線、面三方面做進一步分析。
首先,點在新造型主義設計中是最基本的元素,是被視為抽象化的造型要素,它十分靈活,在設計中常常起到移動、集中、連續等作用。如蒙德里安的《構圖十號--防波堤與海洋》(如圖2)中,可以看出來用橫線與短豎線相交來表現碼頭與海浪之間的關聯,呈現出線似點的形式,體現了蒙德里安在新造型主義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用形式美抽象手法進行組合。
其次,線是新造型主義最具有代表的設計元素,雖然是簡單的交織,但能表現出韻律感和動態感,表達出更多的藝術內涵。在《紅、黃、藍構成》中,橫線與豎線呈現出簡潔及抽象的表達效果,平面以水平線與垂直線相交組合出抽象的平衡畫面,非對稱的設計體現了線在新造型主義中具有內涵。
最后,面是新造型主義中最具有表達造型的形式與色彩,另外建筑設計中面元素是最重要的表現方式,在新造型主義建筑設計中常常以建筑立面來呈現造型的美觀。在史密斯住宅設計作品(如圖3)中,它的建筑立面以墻體與墻體之間簡單相交,把新造型主義的構圖運用到該設計中,呈現出立體化,達到建筑立面造型的空間平衡。
四、新造型主義的后期及解體
新造型主義強調在空間上形與色、線與面視覺均衡的設計思想,對幾何抽象的設計形式進行探索,突破傳統設計及藝術的形式手法。在新造型主義的后期階段,新造型主義的成員內部復雜,其中有設計師、建筑師、藝術家等,而且到了后期階段設計與藝術的觀點出現多元化。凡·杜斯不滿足于幾何抽象設計手法的局限性,主張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需要進一步改變,把設計形式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而不是單純的抽象而脫離社會現實,強調一種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新精神”,使新造型主義成員內部在觀點上有不可調和的分歧。因此,新造型主義運動的觀點開始發生轉變,走向逐漸衰弱的道路。在1924年新造型主義代表人物蒙德里安退出風格派,使新造型主義不再是荷蘭風格派的重要部分,最終于1928年新造型主義解體。雖然它存在時間較短,但它的設計思想及藝術特征對設計領域影響很大,特別是在建筑設計方面。
五、建筑設計受新造型主義影響的體現
(一)形式特征
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及藝術特征對現代建筑設計影響很大,主要體現在形式和藝術兩方面。首先在形式方面,在新造型主義的影響下,現代建筑具有簡約的形式、運用非對稱結構、強調色彩的表達三個建筑形式的特征。首先在新造型主義基礎上,現代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中主張簡約的形式,如空間幾何劃分、玻璃材料的運用等都體現了新造型主義的幾何抽象觀點。在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設計中,整體建筑是由簡單體塊通過幾何空間劃分,具有十分簡約的建筑空間形式,正是該建筑師把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使該建筑具有時代性。其次,現代建筑設計中采用的構圖均衡非對稱體現出了新造型主義代表蒙德里安的《構圖》非對稱幾何抽象設計思想。如里特威爾德的施羅德住宅設計中把各個建筑組成的部件分解成線、面和體塊,并按照新造型主義的非對稱手法進行組合,形成非對稱空間組合體,顯得靈活和具有活力。
最后在新造型主義中最重要的是色彩運用強調紅、黃、藍三原色,在建筑設計中首先把形式、空間、結構等因素考慮在內,然后在建筑形式與空間基礎上去考慮色彩。里特威爾德的施羅德住宅設計中就是在建筑形式、空間基礎上,外部柱子運用了三原色,室內設計也采用了三原色,給人帶來一種愉悅感。
(二)藝術的內涵
新造型主義對現代建筑設計不僅僅是形式方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藝術的內涵。在藝術內涵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造型主義強調點、線、面構成的幾何抽象構圖,加之采取理性思維,在理性思考的方式下使點、線、面構成的形式和色彩運用具有平衡、和諧及統一的特點。建筑師在新造型主義理性思考的藝術思維影響下積極去探索把新造型主義理論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使現代建筑具有理性的藝術內涵。例如巴塞羅那博覽會邁耶住宅,該建筑在設計中分解為柱、墻、板等建筑構件,將新造型主義中點、線、面等構成與功能需求結合起來,運用理性將的方式對該建筑建構進行空間組合,使該建筑在幾何建構空間中進一步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從而提升了建筑空間形態的靈活性。
另外,在新造型主義中最常見的是垂直與水平直線,把豎線與橫線的對立又統一的美學觀念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現代建筑在設計中為了使建筑空間平衡,運用新造型主義理論,在建筑建構中表現橫線與豎線之間形成直角,更多地運用直線,使建筑更加平衡和穩定,因此現代建筑擁有注重直線直角的藝術內涵。其中密斯巴塞羅那德國館(如圖4),該建筑中柱子支撐著一層似橫線的屋頂,建筑空間采用橫豎相交的劃分,把新造型主義理論中垂直與水平線很好地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使該建筑構建更加平衡。
六、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示
新造型主義設計思想主張水平垂直組成方式和色彩運用三原色,從而達到平衡與和諧的構圖形式,形成一種新的設計形式,進一步推動設計與藝術走向新的里程碑,同時為設計師們帶來更多的設計形式元素,對當代藝術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設計形式與元素廣泛應用到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平面設計中,成為現代設計領域中的經典。
隨著當今社會人口數量日益增長,現代建筑設計往往趨向功能為主的建筑設計,強調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想主張設計理性與功能,用幾何抽象手法構建建筑空間,追求簡約與實用功能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正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人們的生活效率和質量。這些設計思維值得我們去借鑒,新造型主義的設計思維及藝術內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好好運用,比如垂直水平組成的建筑空間構建的設計手法,使空間內部各構建空間之間更加平衡與協調。另外,在新造型主義的設計理論基礎上,現代建筑在設計中要注重建筑造型藝術和豐富設計表達手法,同時運用直線、結構空間等組合設計手法,進一步使建筑設計表達不斷豐富,緊隨時代的變化,為當今城市生活建筑注入更多的靈動和輕松的氣質。
七、結語
新造型主義強調垂線、橫線和三原色等構成新的抽象幾何形式,推動設計形式與藝術美學進入新的階段。幾何簡化的設計手法符合當代建筑的功能與人們審美的需求。雖然新造型主義存在時間短,但它的影響范圍十分廣泛,為后來包豪斯設計理念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設計思想及藝術特征滲透到建筑設計領域中,為建筑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對當代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瑞茲曼.現代設計史[M].王栩寧,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弗蘭姆普敦.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張欽楠,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4]王曉華,徐雷.抽象與簡潔——蒙德里安新造型主義與里特維爾德[J].大眾文藝,2010(8):53-54.
[5]薛春霖,仲德崑.再議風格派:思想與設計[J].建筑與文化,2012(2):94-97.
[6]蘇威.簡論十七世紀荷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原因[J].北京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65-69.
作者簡介:張皓,河南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環境設計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