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讀了朋友賈玉民同志的贈書《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有關故里工業和工業文學一些小插曲的回憶便翩然而至了。
一
1940年,我出生于沈陽市大東邊門里“天氣”胡同,緊鄰高墻四合、戒備森嚴的沈陽造幣廠。稍長,搬到邊門外的“大有前胡同”,聽起來好像是“大有錢胡同”,實則是城市貧民聚集區。鄰居木匠家的大兒子,小名“鎖金子”,與我同齡,成了我的“發小”、中小學同窗、職業上的同道、終生好友,也就是后來的“工人作家”、沈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崔亞斌。
我們就讀的“里仁小學”,其名來自《論語》的“里仁為美”,意為與仁者為鄰,是有益于道德修養和增長智慧的美事。先后任我們班主任的王玉坤、霍雅琴老師盡力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為我們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迄今憶及,還深深地懷念他們。
小學畢業后考上了沈陽市第一中學。中學的校牌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我參加了文學課外活動小組。
“煙囪高聳,在藍天上描繪生活美景。馬達轟鳴,在廠房里高唱歡樂歌聲。”這是我少年時代參觀沈陽熱電廠歸來后,模仿當時報刊文章寫的“詩句”。參觀那天,我們排著隊穿過哈大鐵路沈陽北兩洞橋,沿二馬路由東向西行。途經第一機床廠、沈陽冶煉廠、沈陽變壓器廠、高壓開關廠……烈日當頭,又無一棵行道樹遮陰,想買瓶汽水都找不到商店,讓我們真切領會了“沈陽是東北工業的重心,鐵西是沈陽工業的軸心”這句話的分量。不過,回首那時人們熱切呼喚工業文明的到來,還沒有誰能高瞻遠矚地想到環境污染問題。這當然是后話了。
我們文學課外活動小組曾拜訪過女作家草明。當時她住在離火車站不遠的東北旅社。臨去前老師介紹她是位大作家,解放前就到黑龍江老區深入發電廠,寫出了中篇名著《原動力》。之后又在沈陽鐵路部門體驗生活,寫出了長篇小說《火車頭》。其時,她正在鞍山鋼鐵公司任職——即“深入生活”。沈陽距鞍山不到100公里,趁她回沈陽的機會我們前去拜訪。看到眼前這個瘦小的南相女人,怎們也和“大作家”的光環聯系不到一起!及聽她“南腔北調”的談話,更覺得與老師的介紹“差距”太大。及長,聽到“作家怕見面,見了矮一半”之說,當時何止矮了一半?可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年怎能知道在郭沫若心目中,草明竟是那么高大的形象:“以你的詩人的素質,女性的纖細委婉,把材料所具有的硬性中和了。我特別喜歡第九章幾位女性采山里紅那一段,寫的真是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各個人物的個性都刻畫的很穩定。”(見《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第249頁)。顯然這是從審美角度做出的評價。
二
《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辟專門章節論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工人作家”,列舉胡萬春和他的《步高師傅所想到的》《家庭問題》等,唐克新和他的《第一課》《沙桂英》等,費禮文和他的《成長》《早春》等,陸俊超和他的《國際友誼號》《驚濤駭浪萬里行》等,萬國儒和他的《歡樂的離別》《龍飛鳳舞》等,李學鰲和他的《印刷工人之歌》《鄉音集》等,黃聲笑和他的《我是一個裝卸工》《站起來的長江主人》等。出現了一批工人出身的作家,是那個時代的一道風景。
如果說前幾位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作家,和我的“發小”崔亞斌還稍有代溝的話,那么詩人孫友田、劉鎮和他就是同時代人了。崔亞斌讀到高中二年級時,因父親去世而輟學。他母親是家庭婦女,他下邊還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于是,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養家糊口的重任。先在街道手工作坊干活,因掙錢不夠家用而去推人力車拉腳,不久被調入運輸聯社、運輸公司當統計員。后因宣傳報道缺人手,又調到宣傳科,真正當工人的時間不足一年。但是他長期生活于基層,在交通運輸系統摸爬滾打多年,對工人十分熟悉。《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附錄二《20世紀報刊發表的工業文學作品要目》,收錄了崔亞斌的小說《我們是同行》(《當代》1983年第5期)。這篇小說寫城市電車、公交車售票員的故事,把兩代工人的命運、兩種性格的售票員描寫得活靈活現。小說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不正之風,穿插著愛情,情節頗為曲折。曾被上海電影制片廠改編成電視劇,不知什么原因終未播出。崔亞斌寫信提醒我:作品最好別“觸電”!乃經驗之談。
三
打倒“四人幫”,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文化建設蓬勃發展。中央直屬的大中型工業企業都在自己辦的報紙上開辟副刊,發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培養出大批文學新人。我的學生柳娜分配到原第一機械工業部直屬的鄭州“第二砂輪廠”(即后來的白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雖名為“第二”(第一砂輪廠在沈陽蘇家屯),實際乃全亞洲最大的磨料磨具生產企業。她曾寄我一張1987年8月8日的廠報《砂輪工人》,報眼處是她當選共青團全國十二大代表的消息,而副刊《鴿哨》第16期,編發了小小說《四十噸生姜》、抒情散文《梧桐樹下的沉思》、游記《高原風光(一)塔爾寺》、詩歌《夏天的寂寞》四篇文學作品。質量堪比省、市報紙“副刊”的文章。
前此,我還應邀寫過一篇評論文章,推介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吉林鎳業公司報紙副刊《鎳花》發表的作品,題目是《清新質樸的感情生活》(1983年6月10日)。鎳業公司原為冶金工業部直屬單位——磐石礦務局,系國有大型企業。
四
為《20世紀中國工業文學史》作序的是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高占祥。高占祥作序和全書的內容是正相和諧的。因為他本人少年時代就做過童工,到新中國“曾在印鈔廠工作過十八個春秋”。我自己在日偽和國民黨的造幣廠大墻根度過童年,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我心悅誠服地贊同他的結論:“本書的作者們是有眼光的,該書被列入國家社科規劃項目,便說明了這一點。本書的作者們嘔心瀝血,從1994年至今,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40萬言的專著。我相信,它的出版在學術界和文藝界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必將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的確如此,該書出版后,新華網發了消息,全國幾十家網站予以轉載。可見,雖然在新世紀,我國產業結構大調整,工業領域所有制、國際交往、人際關系、生活面貌都發生了巨變,但是人們面對新的變化,仍然需要回望20世紀中國工業化的艱難歷程,希望從中得到新的啟示。
作者簡介:郭殿忱,北華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