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和
摘要:高中是學生思維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可以說是人生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為此,我們必須把高中階段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問題。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使生涯規劃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不僅能夠順應當下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也為學生今后的職業選擇提供方便。
關鍵詞:高中;生涯規劃;無機化學;教學建議
引言: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級各類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然而,受我國長年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學校仍存在過分倚重知識的掌握程度,過分追求分數,而忽略學生所學知識對今后的成長發展和職業選擇的教育,這是教育教學功能的嚴重缺失。在高中理科學科教學當中,化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無機化學又在化學學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生涯規劃意識滲透于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這無疑是一項百利而無一害的教學實踐。
生涯規劃在無機化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成功的人生離不開職業生涯規劃。對于高中生來說,生涯規劃是未來職業選擇的航標,是走向成功的墊腳石,而無機化學又是極為貼近我們生活的學科之一。在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教學實踐中,合理地滲透生涯規劃意識,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職業選擇中避免盲目擇業、過度頻繁跳槽等問題。
另外,為順應我國教育改革的浪潮,在無機化學的教材編排以及授課方面,穿插與人生職業發展相關聯的知識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這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生涯規劃在無機化學中滲透的教學建議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需要搭配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得當與否,將直接關乎教學效果的優劣程度。
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科的實用性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利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將無形的知識轉化成有形的資產。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該學科的實用價值,該學科才有可能成為影響學生生涯規劃的一個因素,并為生涯規劃創造多種選擇。因此,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體現學科的實用性。
例如,在講授“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一節時,教師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合金鋼的性能和特點,可以例舉生活中常見的炊具——不銹鋼湯勺作為補充,使學生掌握合金鋼具有不生銹、抗腐蝕、耐磨損、耐高溫、不易斷裂等優點。進而,教師引導學生要學會在生活中認識并合理選用合金鋼材質,將無機化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并學會從化學的角度來審視和處理問題,充分體現化學的實用價值。
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展示學科相關性職業
對于還未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高中生來說,部分學生還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各學科相關的職業分類,對于無機化學知識所應用的領域較為懵懂,甚至部分學生對自己也沒有形成較為清晰的自我認知。為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合理展示與該學科相關的職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另外,生涯規劃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短時間內就能形成的,而是一個慢慢滲透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的課前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播放無機化學相關職業的圖片,并對該職業作簡要介紹,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這樣的課前設計,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也有利于學生把握本節課的主旨和教學意圖。
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未來進行生涯規劃
無機化學的自然科學的特質,往往會使部分教師只注重科學性而淡化教育性。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分配并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講授的過程中,逐漸滲透生涯規劃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在講解“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這一節時,教師分析硅是一種親氧元素,由此導出:硅和氧氣結合生成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硅的晶體形態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晶、瑪瑙。利用水晶、瑪瑙制作的裝飾品和工藝品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另外,硅和氧、金屬結合就會生成硅酸鹽,在建筑工程、玻璃、陶瓷等方面,硅酸鹽材料應用極為廣泛。由此可見,硅的選擇不同,其價值也就不一樣。對此,教師可以衍生出人生哲理:人的一生有多種選擇,選擇不同,所達到的境界也就不一樣。每位學生要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規劃,規劃做得好,方向就會更加明確,為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可靠的保障。由課堂知識啟發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既不顯得干澀生硬,也能夠使教學的科學性和教育性充分結合。
結語
俗話說,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此,在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要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學生的人生價值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王宛淇.高中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J].現代交際.2017(23):107.
[2]劉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王嬌.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4]皇天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