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茜
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是一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與普及,高校畢業生數目與日俱增,就業難、創業難成為高校畢業生面臨的新難題,這給高校就業創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升高校就業創業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以期為我國社會的發展輸送更加優質的人才.
關鍵詞:高校;就業創業;短板;途徑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大學階段將是其受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此后,他們將走向社會。如果說理論知識是從業的門檻,那么實踐能力則決定了學生能夠達到的高度。在大學較為輕松的環境下,許多學生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認為學好理論知識、能拿獎學金就是“好學生”,這種觀念無可厚非,但已與社會需求脫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社會正在從“物本時代”向“人本時代”過渡,人才逐漸成為企業內最重要的財富。“需求決定供給”是經濟學理論的基礎,當社會需求發生變化時,供給一端必須迎合需求一方,做出調整。因此,探討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及其彌合措施就成為值得研究的一項課題。
一、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對癥方能下藥,只有明確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以科學高效的方式加以解決。結合實踐經驗,本文把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學生與學校兩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
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背景下,許多高校畢業生呈現出消極態度,表現為就業積極性不高、創業熱情不足。首先,在就業方面,“眼高手低”在高校畢業生群體中是常見的病癥,許多學生認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對于自我的認知和期望程度比較高,因此,在找工作時,總是傾向于“工資高且活輕松”的工.作種類,往往忽視了自身工作經歷缺乏這一劣勢。此外,高校畢業生對于就業區域也有較高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等一線地區是高校畢業生的首要選擇,而經濟較為落后的西北地區,如新疆、青海等地,則面臨著人才缺乏的難題。其次,在創業方面,許多高校畢業生表現出信心不足、熱情不高的現象,因懼怕創業失敗而拒絕走上創業之路。
(二)學校方面
在以往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背景下,高校教育尚不發達,許多學校將教育重點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遞上,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職業規劃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價值以及優越性,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企業、社會以及學生等多方面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以及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校內生產實習基地建設薄弱,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義少,罔養化的人才培養導致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學校在學科設置上沒有精心設置,許多專業的培養方向趨同,難免使學生產生茫然感,無法明確本專業的就業方向與職業發展前景。
二、提升高校就業創業工作質量的途徑
經過幾年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高校培養體系正走向成熟,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學改革非一日之功,當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應用型高校的建設,迫切要求高校單位重新審視工作現狀,提升工作質量。
(一)學生方面
1.加強校一企、校一社區的合作,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高校在專業教學時,應當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凸顯高校人才培養特色。在四年的在校教育中,應當劃定特定時間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活動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學期。可定期組織學生到一線工作崗位參觀、學習,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直觀認識。學校可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體驗到相關職業的操作萬式。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南于企業的本質(獲取利益最大化)非常直接,使得學生在企業中見習的時候,必須運用、結合所學的所有知識,去處理專業內相關的實際問題,而且相對學校來說,在企業中節奏快,工作強度大,處處都是實踐,對其實踐能力提升極大。另外,學校與各種各樣的社區合作,開展各類實踐運動,學生負責組織、協調、管理、知識培訓、技巧講解……既能鞏同學生的理論知識,義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2.完善評價指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傳統的評價方式幾乎把重心全部落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誠然,以試卷分數論高低是一種相對科學的評價方式,但是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于人才的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分數不再是企業招賢納士時的唯一考核指標,學生的職業素養、團隊合作能力等各種素質也成為企業考核的標準。因此,這種“唯分數”論的評價方式在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社會背景下體現出了一定的弊端,無法適應高校教育的目的,也無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為了避免傳統評價方式對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在設置評價指標時,要拒絕以單一指標來評價學生好壞,讓每位學生的優點與缺點都能夠在這份評價系統上得到充分的體現,既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避免驕傲情緒的滋生,也讓學生明了自身的優勢,避免自信心的缺失。對于考核指標的設立,應當立足于市場需求,保證人才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相應的實踐能力以及較高的職業素養,促使學生做到全面發展,避免陷入“唯分數論”的陷阱。
(二)學校方面
1.構建優秀教師隊伍
教師作為深入教學過程的一線人員,其思想素質與能力水平對于教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指明燈,教師應當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推進實踐教學。首先,高校應當鼓勵在職教師積極進修,保證教師能夠與一線生產人員有較多的交流學習機會,了解行業發展態勢,擴展教師知識面,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課堂教學。其次,學校應多設置實踐類型的課程,比如為期兩周的相關企業就業實習、校內實踐項目……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實踐性作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生思維活躍,比起單調乏味的理論知識,豐富多彩的實踐性作業將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面對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生也將自己想方設法予以解決,這樣將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習慣,逐漸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擺脫“學生氣息”給學生帶來的面對問題不夠嚴謹的弱點。
2.將就業、創業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大學是學生與社會初步接軌的一個階段,然而,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將大學與高中的學習模式等同起來,對社會需求認識淺薄,在他們看來,“創業”“就業”是一個很遙遠的話題,這種觀念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高校應當引導學生重視起學生自身的職業規劃,在校同內營造這一氛圍。社團作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理應充分發揮其價值.、針對目前高校以“創業”“就業”為主題的社團較少的現象,高校教師及輔導員可以引導學生創建此類社團,招募有志向創業、有意愿了解職業前景的學生作為社團成員:社團也可以不定期舉辦創業大賽或者模擬求職等活動,吸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創業與就業走進每位學生的日常生活。
三、結語
總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教師必須審視教學現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結合其他學校教學經驗,依托本校實際,以科學高效的方式推進教學改革,塑造出一批既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義具備專業素養及職業能力的人才隊伍,為新時代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佳.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中的短板及其彌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77-78.
[2]陳曉蕾,何歡.論高校在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中的“缺位”與“補位”[J/OL].領導科學論壇,2019( 9):76-79[2019-06-29] .h工工p://kns. cnki. ne 工/kcms/de工ail/42.1 837.C.20190614. 1547.036.h工ml.
[3]解飛厚,肖慎鋼.重點高校科研中的“短板效應”及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6(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