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國
彈指一揮間,山東省寧陽縣第一中學作為建國后寧陽創辦的第一所中學,已經經歷了整整65年的奮斗歷程。如今,學校已成為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省級規范化學校、省教學示范學校、泰安市重點中學,培養出合格畢業生4萬多人。回顧65年的發展歷程,學校的精神和優良辦學傳統代代相傳又歷久彌新,始終是我們走向未來、走向一流名校的動力源泉。
創造一流質量
新高考模式的實施和核心素養的提出勢必會帶來高中學校教育理念的全新變革。為提高教育質量,我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和人才觀,核心就是立德樹人,表現為全面發展的質量、揚長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質量。此外,我校堅持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養的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促進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從育分到育人,做有未來的教育,成為寧陽一中人的信念和理想。
實施一流管理
構建科學、高效、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為學校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學校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盛,要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出內涵發展之路。因此,我校主動適應發展要求,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破解制約學校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完善章程,規范行為,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確保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實行中層干部、教師、職工合理流動,切實調動廣大教師內在積極性;健全家長委員會組織,開設家長課程,開展家長義工和家長義教,實施家校共育,拓寬育人渠道。
造就一流教師
古人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辦學能力和水平。為此,我校堅持“尊重、理解、信任、成就”原則,建立靈活、開放、多元的用人機制,實施教師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培養廣大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讓教師在工作中感到奉獻的可貴,工作的美麗,成功的快樂。引導教師將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形成“教師個人發展計劃”,通過教學實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方式不斷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實施名師工程,建立名師工作室,造就一批省教育教學骨干、“雙師型”教師、學術帶頭人、管理專家和德育專家。
建設一流課程
為適應高考改革的要求,我校積極建立和完善學校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構建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特色化、學生活動課程化“三化一體”、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課程新體系,提高課程育人效益。在抓好必修課程的基礎上,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為目的,以體驗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教學為主要方式,完善“選課走班”教學。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課外興趣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開發和利用家庭或社區學習資源等,激發學習興趣,拓展學習領域,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打造一流課堂
積極推進基于課程標準和云平臺的教學改革,開展基于問題、項目和研究的深度學習和跨學科教學,推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變革,創新形成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教學范式,彰顯“一師一格”的教學特色。同時,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微課程和翻轉課堂改革為重點,探索融信息化教育和傳統教育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實現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的優勢互補,大幅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培養一流學生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以誠、真為核心,關注學生優秀品質的養成,行為能力的發展和現代意識(公民意識、主人意識、創業意識)的培養,構建由“人生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高中三年學業規劃”三個層次組成的結構系統,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選擇,自我負責,主動發展;扎實做好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進行觀察、記錄、分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個性特長,形成德育工作系列化、課程化、特色化。
營造一流文化
一流學校靠文化管理。學校精神和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血脈和力量源泉。為此,我校堅守“尊重為先,育人為本,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的辦學理念,弘揚“向善、向上、向新、求美、求優、求真”的文化精神和“大氣穩重,榮辱不驚”文化傳統,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優良的學風、教風、校風正內化為一種巨大的向上的力量,成為引領學校繼往開來創建一流名校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過去的65年,是學校發展的一個璀璨篇章,其中的每一頁、每個字都承載了我們對寧陽人民的情感與奉獻。65年并不短,但與一些名校相比,我們仍是年輕的,我們還需要在未來時光的流淌中不斷增進教育積淀,累積對寧陽人民的貢獻。作為寧陽縣的“龍頭學校”,我們必須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在建設齊魯名校過程中守正創新,奮勇向前。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校將大力弘揚“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繼往開來,守正創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向著一流名校的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