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洪校
背景動因
基于農(nóng)村學校隨班就讀的教學現(xiàn)狀思考 在一些農(nóng)村小學,隨班就讀的往往是一些智力障礙學生。由于學習持續(xù)性較短,記憶力差,抽象思維欠缺,領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導致他們學習轉(zhuǎn)移能力不足,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對此,學校和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征、生活習慣和經(jīng)驗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計劃,關注這些孩子的突出之處,幫助他們擴大認知范圍,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真正做到教育殘而不廢。但就目前來看,隨班就讀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在教學中,教師沒有關注隨班生的特點,沒有給隨班生安排能夠接受的知識和可參與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對待隨班生沒有耐心,或一帶而過,或越俎代庖。他們就像是一個看客,欣賞著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的表演,而自己卻懵懵懂懂,成為了一鍋煮不熟的“夾生米飯”。
基于隨班就讀學生語文課堂教學參與現(xiàn)狀 我們通過觀察、座談等方法,了解隨班就讀學生學習上的困惑、最想了解的信息及最希望學校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以此測定隨班就讀生的學習能力。經(jīng)過了解,目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浦陽鎮(zhèn)徑游中心小學共有5名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1名重度智障、3名輕度智障、1名視力二級障礙。除了視力障礙的學生外,其他隨班就讀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差,對學習幾乎沒有什么興趣,學習成績非常差,家長也已對這些孩子喪失了信心。基于此,我們決定立足于學生的多元因素,以“三導”策略入手,加強課前預習指導,強化課中引導,抓好課后輔導,促進隨班就讀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提高隨班生的課堂參與效度,讓他們也能品嘗學習的幸福。
研究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知識結構的形成一方面離不開個人的主體活動,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主體間的互動和交往。本課題主要通過“課前預導、課中引導、課后導行”三導策略入手,來促進隨班就讀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提高隨班就讀學生的課堂參與效度,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隨班就讀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下,親歷了自身和師生間的互動過程,牢固地構建起了學科知識結構,他們親身參與其中,經(jīng)歷了教師為其提供的針對性更強的學習過程,課堂參與率和課堂參與效度得到提升,也能品嘗到學習的幸福。
個案干預的操作策略
課前預導,為隨班就讀生課堂參與奠定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不教學生預習,他們就經(jīng)歷不到在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由此可見,課前預習非常重要。預習是一種自學,是課堂學習的準備,學生在預習中不但要動口,還要動手、動腦。對于隨班就讀學生來說,課前預習是他們提前感知課文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他們自主反思、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體現(xiàn),對于課文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對此,教師可從基本步驟抓起,放慢節(jié)奏,讓其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從而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愉悅中體驗,享受學習的成功。
一是立足學習起點,做好課前準備。每堂課前,我都提前到達教室,看看隨班就讀的學生在做什么,如果發(fā)現(xiàn)他在教室或走廊嬉戲,我就請他協(xié)助老師一起整理講臺。若要用到電腦或投影設備,就請他幫助教師把窗簾拉下來,打開教學儀器。對于做這樣的事情,孩子們是非常樂意的,他們把替老師做事看作十分光榮的事情,非常積極。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與他進行交談和鼓勵,往往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下節(jié)課中,知道下節(jié)課是什么課,要準備些什么,就不會出現(xiàn)上課都幾分鐘了還沒找到課本的情況。此外,在課前一分鐘時,教師可以檢查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重點檢查隨班就讀學生是否準備好了課本、作業(yè)本,輕輕提醒他們做好上課準備。這樣,等到上課鈴聲響起時,學生會全部到位,教室里靜悄悄地,隨時都可開始課堂教學。
二是立足學習基情,找好學習伙伴。對于有些特殊學生而言,其在學習上的自制力是完全沒有的,對于讀書和做作業(yè)也沒有概念,教師也不可能時刻陪在旁邊,所以找一個好的學習伙伴是非常必要的。對于這個學習伙伴,在學習方面要學有余力,要有樂于助人的精神,對幫助特殊學生有耐心,而且最好要有威信,要對特殊學生有震懾力。在學習伙伴旁邊,這些隨班就讀學生耳濡目染,有所觸動,自然也會有所克制。而且教師要要求這些榜樣學生:每節(jié)課前幫助隨班就讀生做好準備工作;當課堂上伙伴開小差、做小動作時,要輕聲提醒;課后作業(yè)時,如發(fā)現(xiàn)特殊學生顧自去玩了,要及時勸止。這樣,這些特殊學生有榜樣可依,有同伴監(jiān)督,有伙伴提醒,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是立足學習基礎,制訂個性目標。對于特殊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基礎很差,認知廣度、理解分析、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落后于同齡兒童。這就需要教師提前預設,加強對他們的個別化指導。因此,教師在制訂他們的教學目標時,應“就低不就高”,所制訂的目標接近或略低于實際水平。要求適度是隨班就讀學生形成積極自我觀念的關鍵。期望過高,會產(chǎn)生高不可攀的畏懼,會望而卻步,從而促其夭折;而期望太低,不利于培養(yǎng)隨班就讀學生的堅韌之心,易自生自滅。這就需要我們立足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起點,找準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確立適宜性的個別化目標,為他們鋪設學習臺階,放緩訓練坡度,讓他們腳踏實地,學有所得。
課堂引導,讓隨班就讀生的課堂參與落到實處 在課堂上,教師要關注隨班就讀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深入了解隨班就讀學生的想法,優(yōu)化學習氛圍,讓隨班就讀學生在飽含支持、鼓勵、肯定、贊揚的環(huán)境氛圍中積極參與,在“表現(xiàn)”中增強興趣,優(yōu)化個性。
一是立足課堂常規(guī),注重課堂引導。隨班就讀學生也有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課堂上,老師要充分關注這些孩子的情感需要,給予尊重和理解,以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他們,那么,他們也會快樂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對于特殊學生來說,一節(jié)課實在太漫長,往往堅持半節(jié)課就坐不住了。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在課堂教學進行10分鐘左右時提一個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并給予他們口頭表達的自由,以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他們,讓他們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他們來說,老師的肯定具有莫大的魔力,是他們認真學習的動力。
二是立足兒童心理,加強多元評價。特殊學生往往會游離在課堂之外,沉浸自己的世界里,這時就需要教師適當運用鼓勵性評價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快樂學習;要通過積極、及時的評價鞏固隨班就讀生良好的行為,使教學有序進行:當其興趣減弱、注意力不集中時,要通過評價,及時調(diào)整,使學習活動有效地進行;在他們聽課不認真時,表揚認真聽課的同學或小組,讓他們有學習的榜樣。
課后輔導,提高隨班就讀學生課堂參與效度? “溫故而知新”,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離不開課后的鞏固。特別是隨班就讀學生,他們的教學目標未必能達成、作業(yè)未必能完成,這就更需要教師進行個別化的課后輔導。
一是立足作業(yè)輔導,布置個性作業(yè)。除了對短期目標進行個別化輔導以外,對隨班就讀學生布置的其他作業(yè)教師最好也要進行特別的設計,千萬不要把他們與正常學生“一視同仁”。教師要把單獨讓隨班就讀學生做的作業(yè)統(tǒng)一完成在固定的作業(yè)本上,在對他們的作業(yè)進行面批后讓學生訂正,最后歸入檔案袋。作業(yè)本上可以記錄教師學生解題的過程、教師批改的痕跡、學生訂正的過程及教師給學生的評分。這樣累積下來,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學生書寫、閱讀上的變化。個性化作業(yè)就是符合設計要求的作業(yè),它不僅全面細致,而且能夠清晰地分出層次,符合學生的情況與實際水平。對于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來說,它降低了難度,使得他們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于學生來說,當然是比較歡迎的。
二是立足課后活動,開展同伴互助。根據(jù)同伴交往理論:在年齡相近的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學生可以充分表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心里感受積極而愉悅。特殊學生因為個人原因,經(jīng)常獨來獨往,沒有玩伴。對此,我就根據(jù)隨班就讀學生的特點,委托班級中平時與隨班就讀學生關系較好的學生組建合作活動小組,要求小組成員在活動時盡可能帶著隨班就讀學生,讓他也能正常參與同伴活動。同時,要求小組成員在課后對隨班就讀學生加強幫助,特別是在作業(yè)、復習時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幫教,這樣隨班就讀學生能在同伴的幫助下全身心地集中到群體學習活動中來,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同時也鞏固了學習的效果。這樣的小組同伴幫教,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孩子們的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語文學習成績,更融入了班集體中。
三是立足教學不足,開展教師輔導。利用每天的中午時間,開展10分鐘的課后輔導,實行因材施教,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這樣,教師能有針對性地對特殊學生進行個別化指導,尤其強調(diào)基礎知識,如課文朗讀、詞語描寫,閱讀理解則是讓其說說對課文的理解,有時也出一些簡單的閱讀題,作文則是放低要求,讓其寫一段話。有時表現(xiàn)好了,我還獎勵其一些小物品,以提高其學習信心。此外,還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把抽象問題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親身體驗經(jīng)歷。當課堂上特殊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困惑時,我利用課余時間,借助情景游戲,通過愉快地體驗幫助他們快速獲得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也能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四是立足家庭教育,開展家校協(xié)作。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學生。適時的家訪和談心就像一場及時雨,能夠幫助教師和家長及時有效的改變教育策略,引導他的思想、學習和行為。隨班就讀學生的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還是很重視的,于是,我與他們約定;每天在家讓特殊學生讀10分鐘書,抄一課生字,這個必須保證完成;要求家長每天陪孩子看30分鐘動畫片,看完后必須要讓孩子說說大致內(nèi)容;每周末有條件的話帶孩子在超市、菜場、社區(qū)等參加一些實踐活動,通過家庭、社會、學校等多方交流,實現(xiàn)信息上的互相溝通,從而促進隨班就讀學生的進步。
研究成果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努力,我發(fā)現(xiàn)這些隨班就讀的學生臉上的笑容多了,和同學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多了,他們更多了一份從容與自信,少了一份羞怯與自卑:在課堂上,能舉手發(fā)言、敢參與小組討論了;在課后,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了;在家里,與家長的交流多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要用心培育,每朵花都有開放的一天,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得比較遲,需要我們更用心地澆灌和呵護,需要我們耐心等待,給予助力。相信只要每一位參與隨班就讀教學的教師都能認真對待,以積極的態(tài)度給予隨班就讀學生必要的關心,一步步耐心引領,他們終將學會獨立飛翔。
在日常生活中,愛給人一種被肯定,被重視,被關注,被接納的感覺;愛是關心,是尊重,是理解;愛像一縷金色的陽光,它使人感到溫暖和快樂,它催人振奮又催人上進。給孩子多一點關愛,就能助孩子一臂之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浦陽鎮(zhèn)徑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