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霞
【摘要】審題能力指的是學生通過閱讀題目、理解題目所表達的含義的過程,是解題的基礎,因為審題是做數學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只有審清題意才能夠精準答題。而審題又是當前小學生的一個薄弱點,學生往往會因為審題錯誤而導致答題錯誤,教師必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滲透審題方式教學。因此,本文主要是在分析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理解、分析題意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教學方式落后,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不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現象。而且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比較粗心大意、急于求成,再加上由于缺乏審題能力,不能正確理解題意,不會準確提取題目所蘊含的信息,從而出現解題錯誤的現象。因此,為了減少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1.不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很多教師都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于知識的灌輸,而不重視學習技巧的掌握。導致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都是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只學會死記硬背數學概念及公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很不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雖然小學階段學習基礎知識很重要,但是這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及創新意識的重要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除了傳授小學數學知識外,還應該注重其他方面知識的培養。
2.小學生缺乏審題能力
審題就是看清題目,理解題目表達的意思,挖掘出題目中蘊含的重點信息,認識問題本質,從而準確解題的過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發現有很多學生在寫作業或者是考試的過程中出現因審題錯誤而失分的現象。首先,很多學生在做題的時候都比較粗心大意,拿到題目后并沒有仔細的閱讀題目、分析題目就開始拿筆進行盲目的答題。其次,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接觸到了校多的題目,特別是教師在進行專題復習時,會反復的練習同一類型的題目,這樣會使就對同一類型的題目產生思維定勢,當題目中設計有“小陷阱”時就很容易掉進去,導致解題錯誤。最后,在遇到一些文字較多的題目時,就會找不到題目的“突破口”,無窮下手。導致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都是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概念,在實際做題時,往往就是因為對概念的不理解而出現審題偏差,導致帶出錯。
3.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那老師不管怎么逼他學習都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不能夠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處在被動的學習的狀態,在課堂上只顧著自己的講解,并不注重學生的思考,學生在課堂上根本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言論,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特別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數學的難度加深,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感覺學習很吃力。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1.引導學生仔細讀題,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好習慣
認真讀題目是審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教學生學習方法比教學生學習過多的理論知識要重要得多,因為如果學生只是將理論知識記住了,而不會運用,那也是白學。但是在教會學生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只有審好題,才能夠準確答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在每次拿到題目的時候先認真的讀題目,提取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在讀題的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夠添字、漏字,一定要把題目讀準。避免出現將“選擇不正確的選項”看成了“選擇正確選項”,“由小到大”看成了“由大到小”這樣的錯誤,導致答題錯誤。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試卷講評和習題講解的時候首先要引導學生去讀題目提取出題目中主干信息,然后再理解加工,最后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解題。
2.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身心發展還未成熟,都比較粗心大意,在解答數學題時,往往會因為審題不清而解答錯誤。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在審題時,將題目中的關鍵詞劃出來,或者是圈出來,提醒自己要注意根據題意去答題。例如,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提出的問題、解題突破點等。學生只有審清題目,抓住題目的關鍵詞,才能真正的理解題意,從而準確答題。例如,“小紅去買水果,蘋果8塊錢一斤,葡萄10塊錢一斤,梨7塊錢一斤,小紅買了三斤蘋果,一斤葡萄,四斤梨,給老板一百塊錢,老板應該補給小紅多少錢?”那么長的題目,一定要引導學生現將題目的關鍵信息圈出來,如集中水果的價錢,每種水果買幾斤,最后問的是老板補回的錢,這些信息一定要圈出來,這里解題時才不容易出錯。
3.善于利用教具,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很多數學題目已經比較抽象了,如果單靠口頭的講解可能學生就很難理解題意。例如,在關于幾何圖形的學習中,如果教師單純的口頭講解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生可能會很難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找一下模型來輔助教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現在網絡信息技術也在快速的發展,很多學校已經安裝了多媒體,教師平時也要善于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的圖片、動畫、音頻、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
4.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帶來的不良影響
思維定勢是人大腦中的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讓人忽視問題的特殊性,使學生變得呆板、機械、不懂得變通。例如,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很容易將面積、體積、周長公式混淆了,導致答題錯誤,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幾何圖形的體積、面積和周長進行對比練習,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同時,教師在布置學生寫練習之后一定要及時地講評,而且要精講,否則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思維定勢。教師在講評的時候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要有培養學生的解題習慣,在拿到題目后先讀題、劃關鍵詞、形成解題思路、動筆答題、檢查是否答題規范正確,一定要按照這五步走,不能夠貪圖寫得快。最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審題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對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學生進行公開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三、結束語
審好題目是規范、正確解題的前提條件,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學生只有正確審題,才能知道如何將所學的知識正確的運用到解題中。教師必須要時刻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并切實地將審題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要在數學課上有所體現,還要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但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教師耐心的引導,學生長期反復的學習和積累才能提高自身的審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湯二明.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2):166.
[2]李菊梅.小學數學教育要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4):47.
[3]李海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