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少卿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多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必須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一、創設和諧的人文環境,構建師生平等對話平臺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對教師存在著較強的依賴心理,在課堂上畏畏縮縮,不敢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不敢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我們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敢說敢做,敢于發表見解,就必須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的氛圍,師生之間進行平等對話。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學習情緒高漲,積極性、主動性高,常常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而當學生受到斥責或批評時,學生情緒就低落,積極性不高,有的竟不敢大聲說話了。在課堂上,筆者充分利用贊美的語言和小獎品來激勵學生,哪個孩子有良好表現,或有進步,筆者都會鼓掌叫好,獎勵小紅花;而當學生表現得不理想時,也不直接給予否定,而是先肯定學生的勇氣,再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這樣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表現得既積極又主動,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課堂時常出現精彩畫面。因此,我們必須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構建師生平等的對話平臺,為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創造前提。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改善學生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情感體驗等。老師在教學中,應該以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允許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1.尊重學生個性喜好,讓學生自己選擇
教學中,我們只有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包括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和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朗讀感悟。有旳學生采取自讀的形式,有的自己找同伴合作演讀,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學習成為了學生感興趣的事,學生自然學得積極主動。
2.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感知不是學習愿望產生的原因,提出問題才是產生學習愿望的基本原因。沒有問題就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就不會進行深入地思考。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解決問題,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質疑問難,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教學《中彩那天》一課,筆者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了:“為什么彩票上的k字用橡皮擦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知道“父親”曾經想過把大獎留給自己,最后決定把彩票還給“庫伯”是經過思想斗爭的;接著又有學生質疑:“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指的是什么?”學生對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難以理解,筆者便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對于一個人什么來講,物質的富裕當然很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實,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樂的真正源泉。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突破了。在此過程中,筆者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他們的學習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學習風格各不相同,我們必須為他們創設促進個性發展的空間,對學生因材施教。比如,在識字教學中,讓基礎較好、表現欲強的學生當小老師,上臺教大家識字;對識字有困難的孩子,給他們鼓勵提醒,不輕易給他們批評否定;而對于喜歡交流的學生,筆者允許他們找同伴交流學習。學生在這樣寬松、和諧的環境下,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僅個性得到發展,而且覺得學習是一種樂趣。
3.培養學生的興趣,突破情感體驗
孩子有著純真的感情,語文課堂要成為學生宣泄個性的天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宣泄情感個性。如,教學《找駱駝》,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學生貼切自然的表演是對課文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情感最好的表達和宣泄。
三、結語
總之,我們在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以生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