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梅
摘要:身處閩南文化發源地的泉州,在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背景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已有的閩南文化精神和內涵,去引導閩南學子繼承光榮精神,開創屬于自己的人生,提升身心健康,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結合閩南文化的精神和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和相關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校園文化的營造和學生積極人生價值觀的養成。
關鍵詞:閩南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
在心理健康教育不斷發展的如今,很多學校從各方面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滲透和結合。借萬物為教育所用,在萬物中探尋教育的本質。閩南范圍內的中小學校,都在積極地推進閩南文化特點教育,意在將本土化特色與教育進行結合,讓學生在濃厚的本土化教育中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而且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閩南文化是華夏大家庭中的一員。閩南文化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歷程,伴隨不斷的社會發展和變遷,其內涵不斷豐富,經過相關學者的研究,將閩南文化的精髓概況為重鄉崇祖的生活哲學、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重義求利的價值觀念等??蓮倪@三個方面出發,將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其中。
一、重鄉崇祖——歸屬感的培養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理論,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于: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
閩南文化中的重鄉崇祖作為一種集體潛意識扎根于生活的各方面,例如強調家族族譜,建祠堂,傳承母語閩南語文化等。這些傳統文化和活動并沒有隨著時間而淡化,而且在時間的長河中被保留和傳承下來。長大后的閩南人對小時候村子里的民俗活動和節日,還有一些固定的節日儀式等都有很深的印象,每當遇到類似的場景或這些場面的回憶和,心里都有一股熟悉的味道,喚起內心那份“古早味”的閩南味道。
歸屬感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歸屬感使學生對自身的了解多一個層面,對自己的身份多一個認識。我們提倡學生了解和參與這些傳統文化和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結合這些生活實例來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對于這些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體驗,讓學生不僅增加了歸屬感,而且對自身的“閩南人”身份產生自豪感。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以“我和爸媽有話說”為主題的討論中,可以換位思考爸媽身處的時代和環境,創設情境,帶學生回到父母身處的閩南文化環境中去感受爸媽的生長過程,體驗不同的成長經驗。增加學生對閩南文化的了解,增加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愛拼敢贏——積極的人生奮斗觀
相信您一定聽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歌詞,這首《愛拼才會贏》作為閩南歌曲的代表,傳唱整個中國甚至其他大洲。閩南社會是一個移民性質的社會。移民使閩南人為了生存下來而產生拼搏意識。閩南地區,這種拼搏精神不只是男同胞才有,它也深深流淌在女同胞的血液之中,例如著名的惠安女與霞浦女。歷史上,特別是元朝以來,閩南地區作為古代世界著名的通商大港,視野因之更加開放的閩南人漂洋過海,不斷在世界各地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領域。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靠著這份拼搏精神,不斷發展經濟,成就了今天影響全國的“泉州模式”“愛拼才會贏”作為全體閩南人的精神氣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人生奮斗觀。例如同為閩南的漳州人民,則有安于魚米、花果之鄉的心態。泉州人的“愛拼”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對人生積極追求的心態,是一份對挑戰的自信,是對自己的一份鼓勵。在課堂外,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閩南名人的傳奇經歷介紹,名人故居的參觀,相關歌曲欣賞,舉行民俗比賽等方法,讓學生耳濡目染,吸收這份激勵的精神,內化為本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重義求利——優秀的傳統價值取向
閩南人的創業和經商能力極強,文化底蘊濃厚,亦商亦儒成風。在千百年之前,閩南人善于經商的形象早已聞名中外。 “賣三占錢土豆也要做頭家”的理念已經深深植入閩南人的頭腦中。《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世界華人富豪中,資產20億美元以上者,閩南人約占60%?,F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卻催生了“各顧各家”“自掃門前雪”的社會現象。我們追求自己的成功和利益,但是不能忘卻身邊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不能忘記哺育我們的家鄉。這是我們需要不斷教育給下一代的價值觀取向。
結合閩南名人的故事,參觀名人故居,開展主題心理健康活動等形式,讓孩子在活動中耳濡目染,體會“重義求利”的傳統價值取向。在心理健康課上,通過對何為“成功”的辯論,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聯系閩南文化中的價值觀取向,我們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成功,樹立符合身心健康的個人價值觀。在自己有所收獲的時候,對周圍的人,對社會進行饋贈和分享。良好的價值取向對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支持和促進作用。
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形成的歷史淵源和形成背景,創造和塑造了閩南人傳統性格上的延展性、進取性和開放性。這是閩南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和延伸。當前,開展閩南文化研究,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
充分利用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促進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開展閩南文化特色教育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和行動的重要任務和方向。閩南文化中有許多珍貴的內涵和精神值得我們去挖掘,教師應結合學校教育,進行傳統文化的演繹和解讀,讓孩子們在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里,仍不丟失閩南傳統的精髓和光芒。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林華東.閩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內涵[N].光明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