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婭
摘要:智障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其心理健康,保護學生在教學中不被身體上的不足所影響,培養學生自信心。在體育教學中,身體的不足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更直觀,所以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智障學生的自信心,是值得教師思考并為之努力的課題。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智障群體;自信心
一、培養智障學生自信心的原則
1.鼓勵,支持原則。智障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因為自身的身體原因,會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在心理上更容易獲得滿足感。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支持,有利于學生克服自身的不足,勇敢地迎接挑戰。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決心。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智障學生多進行肯定,如多進行口頭表揚,在學生有小進步時對學生說“很好”“有進步”“太棒了”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有進步時也可以帶動其他學生為其鼓掌,帶動整個隊伍給予其支持,在團隊中不僅是教師,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應該給予智障學生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在日常訓練中對智障學生有著同理心,積極幫助智障學生,鼓勵及肯定其付出,促進智障學生訓練的積極性,獲得自我肯定。
2.獲得成就感原則。智障學生在訓練時的條件與非智障學生不同,需要教師更多的耐心,也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自身條件進行專門化訓練,將訓練的難度依學生所能達到的要求來調節,讓學生在訓練中不會因自己達不到其他人的水平而產生挫敗感。學生在訓練中依自身的條件來訓練,會在訓練項目完成后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支撐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學生會為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而努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水平,進而良性發展。
3.鍛煉實踐原則。在完成日常基礎訓練讓學生有成就感的同時,也要完成智障學生的基本教學目標。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訓練,讓身體情況相似的學生在一定量的基礎下進行競賽,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競賽訓練時要考慮到所有學生的情況,并對學生予以鼓勵,有進步時及時鼓勵,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二、培養智障學生自信心的方法
1.責任分擔。教師在日常訓練時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在某節課去管理別人,試著幫教師分擔事情,進行點名簽到、拿設備儀器等。學生在管理別人的同時正是自我肯定的過程,通過對自我肯定來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當然在此方法下教師要考慮到所有學生,依其表現進行多種形式的鼓勵,讓學生獲得心理的支持,從而更好地展示自我,獲得成長。
2.降低難度。依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具體分析,在訓練時,對不同學生的要求也不同。智障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差,可將學生在訓練目標上的難度降低,例如學生在投籃訓練中不能將籃球投入籃筐里,那就降低訓練難度,只要學生動作較標準,籃球有運動的趨勢,教師就可以對學生予以鼓勵。在競賽時也不能對學生以一種標準來評定,而要以不同的標準來評定,使學生在其能力范圍內去挑戰自我,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
3.鼓勵創新。智障學生雖然與非智障學生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但其作為思考的個體,其有著自己的思維模式,對事物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其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創新中發展自我,培養自信心。使其在自我探索中可以真正克服自卑,找到學習的動力,進而達到一個良性循環,使學生可以很好地發展自我。
三、結語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智障學生這一弱勢群體的未來生存和生活問題是整個社會所共同面臨的問題。為了智障學生的自我良性發展,對智障學生的教育要做到完善。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智障學生的心理教育要做到位,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來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智障學生可以更好地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責編? 侯? 芳)
參考文獻:
[1]吳愷.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自信心的影響淺析[J].求知導刊,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