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落實,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關系到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美術課堂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在本子上畫幾幅畫,而是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有效開展課堂提問,實施素質(zhì)教育。
關鍵詞:美術;提問;素質(zhì)教育
提問做為課堂教學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其中,有效的問題起著統(tǒng)領課堂教學的作用,至關重要。只有針對教學目標提出問題,才能有效突破學生學習的重難點,也就是說,一節(jié)課需要問題的支撐。問題的提煉源自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了解,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大致可分為問題生成、學生作答、評價總結這三個步驟。在美術課堂中,由于很多藝術觀點是開放性的,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的預設與生成需要老師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問題進行篩選與提煉,把握好核心問題的步驟與進程。
一、當前美術課堂提問的誤區(qū)
(一)教師所提問題超出學生認知能力
在課堂教學時,有的教師提問內(nèi)容難度太大,范圍過大,例如:第12冊美術教學《外國的傳世名作》在欣賞完圖片作品以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德加的《舞臺上的舞者》的表現(xiàn)手法嗎?(學生面面相覷,教室一陣寂靜)學生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的問題超出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這樣提問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僵局。教師的問題難度太高,缺乏知識連接性,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斷層,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二)無關緊要的問題占用課堂時間。
美術課要預留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所以最講究提問的效率,問題的數(shù)量不等于質(zhì)量,在課堂上,常見一些老師用“是不是”、“會不會”、“有沒有”的選擇方式提問。這樣的提問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選擇中失去自我,屬于無效且有害的提問。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去研究思考,思維浮躁,探索淺嘗輒止。更別說啟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由于過多的提問大量的占據(jù)短短的40鐘課堂時間,導致美術課堂上學生無法進行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作練習。
(三)提問語言不科學,學生缺少思考興趣
在課堂提問中我們會不經(jīng)意使用一些不科學語言,這是要值得注意的。例如:“哦,你這個答案我們等下再討論。”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得到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答案時,為了課堂能順利的進行,常常用一些敷衍的語言帶過,這種語言不僅不能幫助學生準確、科學地傳遞信息。通常等課上完也就不了了之了。有些老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脫口而出:“誰能來回答一下?連怎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嗎?”想以此言語激勵學生發(fā)言。熟不知這樣的提問,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大傷自尊心,即使回答出來,毫無成就感可言,大大降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有些老師只要遇到作品欣賞,堂堂課都是雷同的提問:“這張畫美不美?美在哪里?”發(fā)問不少,收效甚微,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二、提問的層次性——分步設問,循序漸進。通過提問把學生的思維遷移到核心問題上來,增加提問趣味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我喜歡的動畫形象》一課時導入部分精心設計好語言問:同學們,你們喜歡老鼠嗎?
生:不喜歡,老鼠會偷東西也很臟……
師:那你們喜歡米老鼠嗎?
生:喜歡。
師:奇怪,你們剛才不是說不喜歡嗎?
自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學生會做一些什么樣的回答,比如:“老師你說的是米老鼠,我們以為是真實的老鼠”。以下的提問就很簡單了,學生會自覺的把卡通的米老鼠與真實的米老鼠進行比較,而這恰恰是我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上的一個核心問題----卡通畫與實物的區(qū)別。小學美術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情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力求富有趣味性,能激發(fā)興趣,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獲取美術知識。
三、問題的啟發(fā)性——提問重啟發(fā),緊扣教學重難點。
例如:為了強調(diào)動畫形象特征的重要性,我在示范卡通人物米老鼠的動畫形象過程中,邊畫邊講解。先畫好五官,讓學生猜猜這是哪一部動畫片的卡通形象。
生:喜洋洋、米老鼠、圣誕老人。
師:老師繼續(xù)畫,把形象補充完整,這個卡通形象有一個大大的耳朵。邊講解邊添上大耳朵。
生:異口同聲,米老鼠。
師:為什么老師沒有添上耳朵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沒猜對了呢?
生:因為米老鼠的特征就是大耳朵。
學生無形當中已經(jīng)把教師提出的核心問題回答了。每節(jié)課都有它的重難點,只有把這些重難點解決,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才算完成。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啟發(fā)性,圍繞教學的核心問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
四、問題的導向性——利用提問進行知識層次的過度。
教師對問題的提煉往往是順應學生心理需求,能引導學生樂學、好學,能引導學生多看多思、各抒己見,發(fā)表出自己觀點的問題。所以,老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對所提問題的理解和延伸,引導學生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找到突破口,挖出新意。
在教授《色彩的冷暖》一課時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通過直覺判斷某種色彩的冷暖,為了讓學生能夠以色彩對比的形式加以判斷,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能不能用暖色調(diào)來表現(xiàn)人物突出天氣的寒冷”?教師的問題始終沿著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思路,抓住主要線索及主要特征提出關鍵性的問題,使每個問題成為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里的一環(huán)。可見,這些問題的設計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起到了疏通開導的作用,它讓學生經(jīng)歷了由感知到形成表象,再到產(chǎn)生理性概念這樣一個連續(xù)過程,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拓寬思路,豐富視野,使學生在求同存異中創(chuàng)新,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維,分散思維有積極的效果。
新課標指出美術學習單是一種純粹的技能技巧的練習,而應視為一種美術情感的陶冶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美術教學中核心問題應多從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把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引導孩子們留心觀察生活。真正體現(xiàn)了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服務于生活。
結束語
美術課堂中的提問,它既是師生主要的交流方式,也是教學反饋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師對于問題的提煉越科學,越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越理想。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提問還有許多學問,都有待于我們在進一步學習、研究和總結。
參考文獻:
[1]中國論文網(wǎng) http://www.xzbu.com/9/view-4801810.htm
[2]基礎教育論壇《重新認識以“核心問題”引領的課堂教學》作者:陳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