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梨酈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頒布和實施,國家和教育部門也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重視,尤其是農村中學的語文作文教學,新課改指出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方法來不斷的提高農村中學生作文教學的質量,從而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眾所周知,農村學校與城里學校的教學設備和資源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由于農村的經濟水平低,導致教學資源缺乏,這也是影響作文教學的一大因素,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主要分析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語文作文的高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語文作文;高效教學
引言:
新課改的頒布和實施,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農村的學校教育,新課改落實后明確指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重視,尤其是農村中學的語文作文教學,由于城鄉差距較大,在教學資源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為了更好的落實對農村學生的教育,就需要教師和學校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農村中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從而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實際的農村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現狀
就目前我國農村中學的作文情況來看,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實際的農村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情況,每當該上作文課的時候,就會有學生唉聲嘆氣,甚至有些學生會說:“怎么又上作文課了?”從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對作文學習都存在著一定的抵觸心理,學生對寫作文沒有興趣,在寫作中也是胡亂的應付了事,不僅如此有些教師對批作文也很是頭疼,不批不行,批還看不下去,這些因素都是影響作文教學質量的原因,再加上農村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設備落后,也對作文教學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二、農村中學作文現狀的原因
(一)學生方面的原因
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與學生自身有關。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導致中學生的經驗和閱歷都比較缺乏,學生的視野也比較狹隘,同時也缺乏寫作素材。由于很多農村中學生都住校,學校與外界隔絕,導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也比較匱乏,由于教學資源和設備的簡陋,導致學生無法及時的了解和觀察新鮮的事物,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寫作素材,嚴重的還會出現抄襲現象。
(二)教學方面的原因
在農村中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片面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作文教學,并沒有給予作文教學高度的重視,再加上教師的對學生作文的評判方法也存在不足,導致學生的寫作水平得不到提升。我國廣大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對寫作的理論基礎掌握較差,缺乏系統和全面的作文教學理論的指導和培訓,導致寫作成為了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嚴重制約著語文教學的質量。具體來說,在作文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脫節,學生作文訓練形式單一的現象,以至于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或無從下手,作文水平越來越差。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城市里的孩子從小就受到了父母較好的引導和教育,而在農村,很多孩子是留守少年,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們跟著爺爺、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生活,長輩能力有限,照顧好孩子就已經不容易了,根本沒有精力管他們的學習,也有些孩子的父母就在身邊,可是他們整天忙著打理農活,不是沒有時間管孩子,就是自己文化水平低,根本無法指導孩子學習,甚至有些家長連孩子作業的好壞優劣都看不出來。實事求是地說,因為某些學生的父母受自身時間、精力、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在輔導孩子寫作方面確實力不從心,但這對孩子的學習乃至寫作都影響巨大。
三、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語文作文高效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積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素材
從當前的學生實際情況來看,寫作最為頭疼的就是缺乏素材,文章空洞,缺乏感染力,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缺乏積累。要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就必須要注重日常積累。寫作的過程就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和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精彩的瞬間,將他記錄下來,積累下來,是學生對于生活的感悟與體驗,也是學生自己獨特見解的發揮。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單純的對課本中的寫作方法進行枯燥乏味的講解,而是要求學生走進生活,去自己體味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發現生活的美,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積累寫作的素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就能夠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對于寫作的領悟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讓其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但是最終還需要回歸到生活當中并能夠將其再現,通過有創意的表達方式寫出多彩的生活,展現出自己的個性特征,這也是新課標下對于作文教學的要求。
(二)創設良好的作文教學氛圍
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一,而學校也缺乏相應的作文練習環境,學生所接觸的課外讀物較少,沒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都限制了農村作文教學的有效開展,學生的寫作熱情當然會蕩然無存。針對這一現象,語文教師應以農村的現實環境為出發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作文環境,讓學生在開放、寬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拓展思維、抒發情感。比如,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命題限制,將農村學生身邊的鄰里鄉情、純樸民風、活生生的自然風情等作為命題范圍,通過營造這樣因地制宜而又相對寬松的作文氛圍,不僅符合農村作文教學的實際需求,而且可以解除學生怕寫作文的畏難心理,能夠讓學生有話可寫,久而久之學生的作文水平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穩步提高。
(三)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重要載體,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每一篇課文,讓學生熟練掌握文章的選材、結構、語言、內涵,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課文進行仿寫。這就像練習書法一樣,初步掌握了仿寫技能,才能進一步寫出自己的風格,實現再創造。仿寫時可以根據學生意愿自主選擇仿寫方式,如,仿寫體裁、文章結構、寫作技巧、段落排列等,當仿寫達到一定水平后,再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實戰演習”。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之后,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結構和語言特點仿寫一篇命題相同的文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仿寫一種植物或景物,在仿寫成功的基礎上,再仿寫另一種事物,然后將其串聯在一起,最后與原文章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優缺點,教師再適時點評,及時表揚,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結語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對農村中學的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要引導學生去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逐漸的提升作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建強.淺論新課改下中學語文作文的有效教學[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年第7期.
[2]周星星.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語文作文高效教學[J].青年時代, 2016(12):220-220.
[3]胡紹凱.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生作文教學的有效嘗試[J].學周刊, 2012(25):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