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書寬
【摘要】本文作者圍繞新課程理念,從立足生活教數學,學生感到真快樂、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生共享資源和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卓越課堂這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數學教學感悟,道出了自己與新課改同成長的深刻經歷。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下 初中數學 教學 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39-01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我更體會到新課改帶來了諸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幾年新課程的教學,深刻地體會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了起來,學生動了起來,他們會思、會想、會問、會說、會做、會議,好奇心和求知欲異常濃厚。下面本人談談新課改理念下的一些數學教學感悟,與同行商討。
一、立足生活教數學,學生感到真快樂
因教材的更新,新教材中沒有《代數式》這一節,但在選學內容中卻有《代數的故事》。為了讓學生能簡潔地明白代數式的意義,我從生活實際出發,以例施教,向學生說道:“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如一支鋼筆a元,8支鋼筆價值多少錢,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學生們頓時思維活躍起來,在老師的啟發之下,每個學生爭先恐后地在生活中找實例。只要讓學生能明白代數式實質就是用字母來代替數,就達成了教學目的,從這節課中能深深感悟到新課程倡導的“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和“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新理念。
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生共享資源
初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新教材學習課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沒有親自實踐,學生是不會有立體感的。于是我就讓學生帶來土豆、蘿卜或其他的可造型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動手實踐,激發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太陽光與影子》一課中,我在備課時總覺得影子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不會有什么更新的花樣。但在實際課堂上,學生卻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充分展示了小組合作的力量,他們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促進大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會物體在太陽光下形成的不同影子,在操作中觀察不同時刻影子的方向和大小變化的特征。活躍的課堂氣氛,加之多媒體課件的呈現,讓學生的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學生還在活躍的氛圍中指出生活中應用的數學知識,以及與物理學科的聯系。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學生學習的良好課程資源。在《圖形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以直角三角板長的直角邊為旋轉軸,將三角板旋轉一周,得到的是什么幾何體?如果直接給學生答案是圓錐體,他們不但不明白為什么,也想象不出來這圓錐體是怎樣形成的。于是,我讓同學們帶來購買的三角板,在課堂上動手轉一轉,彼此間進行交流,促使他們對圓錐體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三、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卓越課堂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應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實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初步體現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以此調動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3.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但環顧教學現狀,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試驗、操作、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的講解取代;甚至學生的獨特見解和疑問也被一些老師扼殺,這些都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不利用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卓越課堂的構建。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關于數學教學,我還有許多深刻的感悟和收獲,遠不是上述幾條就能一言以蔽之。我深信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和卓越課堂的打造,初中數學教學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彰顯出其巨大的生活魅力,助推師生與新課程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初中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課程改革》,孫曉天、張丹,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4.08。